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文化中国行·节气湖南丨渔歌唱响,万千波光共悠扬
新湖南 • 文体要闻
2024-08-22 07:07:18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雪怡

处暑前后,洞庭湖畔,水波翻涌,鱼肥人欢。

“哟哟嗬来嘛特特”“邀起那边船上歌手嘛特特,来盘嘞歌喂”……一阵嘹亮高亢、潇洒豪迈的歌声传来。近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洞庭渔歌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岳林告诉记者,他以“特”字为音乐助词,创作了一首《特特歌》,为全国独有。

“从渔歌中看见渔民的生活,看见洞庭湖。”这是多数人对洞庭渔歌的看法。的确,陈岳林认为,与咸水渔歌不同,洞庭渔歌隶属淡水渔歌,既有湖湘精神中“霸得蛮”的粗犷,也有“耐得烦”的细腻特点,它源于洞庭渔民的生产生活,是一种向外宣泄、倾诉情感的水乡文化现象。

在洞庭湖岸边长大的陈岳林出生于民间艺术世家,不仅对渔民的生活非常熟悉,还受家庭影响与渔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以往,洞庭渔民在开渔前,会自发举办划龙舟、赛渔歌等活动,“那时,天天能看到渔民撒网捕鱼,听到他们在织网修船的时候对唱渔歌”。

据陈岳林介绍,渔歌一般以巴陵土语为主,可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劳动类、生活类、爱情类、民俗类和祭祀类,主要表达渔民劳作的辛劳、个人情感、生存技巧及丰收期望,已有千年历史。

为了深入渔歌创作,陈岳林与渔民同吃同住近30年,每每与其促膝谈心时,都被其艰难的水上生活所深深触动。由此,有不少渔歌如《湖水哪有我眼泪多》,用以宣泄过去渔民群体内心的悲苦忧郁。

如今,洞庭渔民上岸后成了现代城市的居民,渔歌也转向追求美满生活的幸福主调。例如,陈岳林将《双脚站船头》改编为情歌:“双脚站船头,五湖四海游,哥哥把杆撑,妹妹把橹摇,情投意合结良缘。”主要体现渔民在生产生活中发生的爱情故事和情感的交融。

像这样的创新尝试,陈岳林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近些年来,他以保护为主、传承第一、合理利用、创新发展为原则,或渔歌创编为音乐情景剧,推向其走上世界舞台;或创作渔歌童谣,带领其走进校园,贴近年轻人;或培养非遗传承人,让了解渔歌、唱渔歌的人越来越多。

“渔歌对我来说,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与生命里。”未来,陈岳林还将继续收集、整理该项非遗的原始资料,结合现代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创作新剧目、新渔歌,继续带徒弟、教技艺,“让‘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永远呈现在洞庭湖上!”

责编:戴蓉

一审:刘涛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