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19日讯(通讯员 朱纪红 王小兵 彭婷)8月15日至17日,全国首届气候金融与风险管理高峰论坛(2024)在湖南工学院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湖南大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雁城衡阳,共同探讨气候金融领域的前沿问题,推动学术交流、促进学科融合,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
论坛现场
本届论坛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金融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主办,湖南工学院承办。会议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和圆桌讨论三个环节。
主旨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个人相关研究领域和报告的焦点话题进行了提问与深入交流,中南大学文凤华教授与浙江财经大学陈荣达教授先后进行主持、点评。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建平教授作“关于风险科学的一些思考”主题报告。报告聚焦风险科学及其应用,就风险分析领域的研究现状、风险科学的提出与发展脉络、风险科学的研究主题和主要研究领域、现存挑战与研究展望进行了系统阐释。立足于近年来风险分析领域的新理念与理论,他倡导建立一门新兴交叉科学——风险科学。他认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验证性是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随着风险科学的发展不断成熟,已展现出独立学科的特征和轮廓。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玉东教授作题为“Salience and Anomalies”的研究报告。报告聚焦相关研究背景、研究动机、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数据支撑及阶段性研究结论进行了系统而专业的阐释,为与会学者展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姬强研究员作“气候金融研究进展”主题报告。报告对气候金融发展的国际视角、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及新型风险、我国气候投融资的主要进展、气候风险相关研究现状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剖析,并从气候风险纳入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开发全球气候风险大数据集成平台、成立学术共同体、主办ICEF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推动加快气候金融相关学术研究。
四川大学商学院余乐安教授作“金融大模型:主要进展与未来方向”主题报告。报告从大语言模型的基础知识、金融大模型的主要技术及实际应用的典型案例、金融大模型的风险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阐释,并从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加强金融大模型解释性研究、提高金融大模型鲁棒性、发展金融大模型的具身智能、加强监管合规性研究等方面提出金融大模型相关研究的新方向、新思路和新方法。
圆桌会议中,由西南财经大学张大永教授主持,刘育林、陈琳、陈幸、吴宝辉等优秀青年博士分别作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孙晓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胡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昊宇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云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期刊学会部李琳副主任等与会专家就论文的前沿性、科学性、规范性进行了客观、专业的点评,并提出针对性修改建议。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本次高峰论坛是气候金融与风险管理领域前沿成果的集中展示、学术思想的充分碰撞和科研经验的高端分享,对于促进气候金融与风险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探讨前沿发展方向、增加合作和共识,以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气候金融与风险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金融科技卓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唐曦
一审:唐曦
二审:彭国军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