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马王堆惊艳50年——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之际
新湖南 • 文体要闻
2024-08-19 08:43:19

龙文泱 陈华丽 喻燕姣 吴 镝

50年,关于“她”的每一个举动都引人注目,惊艳四方。

2024年8月17日至20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300余名各界专家参会,以“马王堆汉墓文物、汉代文化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研讨马王堆汉墓文化遗存所凝聚的早期中国文明精髓和艺术成就,展示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以来取得的多元成果。

6月,湖南博物院、中国数字图书馆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共同打造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开展。 李健 摄

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一般,50年前的记忆依然鲜亮如昨——

1972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东郊马王堆展开了对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与其妻辛追、其子利豨三座墓葬的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万件文物。

2000年不腐的“湿尸”辛追、绮丽的纺织品、精美的漆木器、奇异诡谲的帛画、珍稀的帛书与简牍,以及琳琅满目的木俑、陶器等各类日常用品……1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将“马王堆”誉为“20 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50年过去,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物证和世界文明的宝库之一,以马王堆汉墓文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马王堆学”已崭露头角。

在一代代文博人的接力求索下,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意识的助力下,新的时代,“马王堆”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我国考古史上第一个多学科、多单位协作的科技考古范例

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伊始,来自全国的各个团队就开始了对马王堆汉墓文物的整理、保护、研究。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多单位协作研究的科技考古范例。

50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与文保理念升级,科技赋能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目前,湖南博物院设有9个文物保护修复室,基本涉及到了马王堆汉墓文物的主要门类。通过建立文物保护风险预控系统,借助环境监测、无线传感等技术协同优化文物监测预警能力。

2020年,博物院建立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创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文物保护新模式,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马王堆珍贵文物的虚拟三维重建或精准修复。尤其在古尸、漆木器、丝织品的保护方面成果斐然。

素纱单衣

研究辛追遗体保护,奠定我国古代湿尸保护国际领先地位——

当年,辛追夫人遗体现世,2000年不腐的“湿尸”震惊世界。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全国30多家医学研究单位、80多名专家对女尸进行了解剖学、组织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其后,辛追遗体的保护一直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负责。

2005年,湖南博物院(原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南大学联合共建的“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成立。中心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古尸类文物保存关键技术研究”,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项,申报专利6项,“马王堆型湿尸类文物保存技术及应用”获教育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奠定了我国在古代湿尸保存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湖南博物院已构建起一套古尸保存环境模拟体系,通过使用制冷系统、液体浸泡、层流空气净化系统等方式,实施“整体—细胞—分子”三级保护模式。保存环境的调节与监控更加精细化,如在普通的温湿度监测之外增设了空气洁净度监控、振动监测、古尸保存液的化学分析监测、本体影像监测等,形成了现在较完善的预防性保护体系。

形成漆木器规范化、常态化保护机制——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漆木器1017件,漆器亮丽如新,是难得的瑰宝。但它们大多为饱水漆器。

漆器出土之初,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胡继高先生指导脱水定型试验,获得成功。其后,随着“饱水漆木器PEG4000填充脱水定型研究”等课题开展,黑地彩绘漆棺棺盖及棺身进行修复保护处理,漆木器保护修复室成立……湖南博物院初步形成了漆木器的规范化、常态化保护机制。

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启动,对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的所有漆木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2014年出版了同名著作三大册。这是目前对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研究最为翔实的专题著述,也摸清了马王堆汉墓漆器的家底。

修复或复制素纱单衣等30多件重要丝织文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品完整的和残片有2万多件,不仅数量大、种类多,且部分保存完好,是难得的汉代艺术珍品。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的出版,为汉代纺织品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考古资料。其后数十年内,素纱单衣、“长寿绣”药枕、“信期绣”丝绵袍等30多件重要丝织文物得以被修复或复制。在对马王堆汉墓纺织品现有24000多件(组)文物的全面清库过程中,研究人员在三号墓的一件对鸟菱形纹绮丝绵袍上,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织机织入的吉祥语句文字“安乐如意长寿无极”。

今年8月,图书《马王堆一号汉墓纺织品》出版。至此,马王堆一号汉墓纺织品的所有资料悉数以图书出版的形式对外公布。

帛书构成的“地下图书馆”全面释读——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1430件简帛文物,尤其是三号墓出土了13万余字、50多篇帛书,其涉猎范围之广,堪称“地下图书馆”。

1974年3月,国家文物局组建了“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汇集了当时中国顶级的古文字研究和历史学专家,以及地理、天文、医学等各领域专家,开展整理和释读工作,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叁、肆)和一些单行本。

2008年,湖南博物院联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中华书局,重启整理研究工作,于2014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共7册,首次全面整理和完整释读马王堆简帛文物。

2020年,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策划、组织、统筹,对《集成》进行修订,最新修订版于马王堆发掘50周年纪念之际发行。

此外,对马王堆汉墓3号墓墓坑(1、2号墓墓坑回填)的合理保护利用,有效丰富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基本陈列的内容。仅2023年,参观3号墓墓坑遗址的国内外观众达60余万人次。

数字化与创意,打开“马王堆”的新世界

用多媒体剧场的方式,生动阐释马王堆汉墓的墓室构造、纷繁器物、文化理念及人文思想,巧妙呈现中国古代对宇宙、生命的宏大想象与艺术表达,为观众构筑一场可知可感的“时空之旅”。

今年6月,湖南博物院、中国数字图书馆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共同打造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开展,仅2个月就吸引11万人次观众观展。

这个展览是湖南博物院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结合产生的硕果。近年来,湖南博物院在编规划、打基础、创模式和建平台四方面同时发力,全面落实《湖南数字文博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做好马王堆汉墓文物活化利用这篇大文章。

T形帛画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湖南博物院提供)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入融合,让文物“活”起来——

2022年,湖南博物院与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合作推出的马王堆动态复原展“一念·辛追梦”,不仅是跨界将历史文物复原展示与中国传统艺术京剧表演相结合,还融入了多媒体视觉影像,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辛追夫人的生活,至今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

2023年推出的“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展,通过现代科技艺术展现文物的传统文化内核,很受观众欢迎。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最终是服务于广大观众。配套智慧导览器、AR眼镜、AR小程序、APP导览、AR名人现身导览……随着一个个智慧导览项目研发与制作的推进,湖南博物院形成了免费人工讲解+智慧导览矩阵组成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多元导览体系,自新馆开馆以来免费为观众讲解马王堆汉墓陈列近三万场次。

同时,湖南博物院将创新文物数据资源授权运营机制,打造马王堆“数字汉生活”文化IP,创造了在全省甚至全国可复制的文物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的“湖南模式”。

今年5月,湖南博物院作为湖南文旅行业唯一代表,入围国家数据局首批公布的20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

目前,湖南博物院在全力建设全球一流数字文博大平台,力争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全世界最亮眼的数字博物馆”。

丰富教育活动、研发文创产品,用创意让“马王堆”更接地气——

探访辛追夫人的家,探索轪侯家的健康秘诀,做一次漆器膳食官,来一场服装搭配师的西汉奇遇……

这些都是湖南博物院立足“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陈特色和文化亮点,策划研发的教育课程和活动。这些课程和活动面向多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从生活礼仪、服装用具、艺术水平、科技成就、思想追求等角度深入拓展,建立起全方位诠释解读汉代文化的课程体系。其中,《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荣获“第十一届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博物馆主题优选童书”称号与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颁发的“最佳课程”(历史类)奖项。目前,线上线下活动举办了9000场次,参与人数20余万人次。

养生香囊、马王堆服饰折纸、狸猫小夜灯、长沙国战南越桌游……湖南博物院的文创商店,总是顾客盈门。50年来,湖南博物院积极打造“马王堆”文化IP,进行了系统化的文创产品、数字文创等研发,先后研发、销售10余个系列,上百款产品。湖南博物院因此获评全国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多项文创产品获得“全国百佳创意产品”。

8月初,随着大众餐厅的开放,素纱单衣蛋糕、狸猫贝果、“君幸咖”咖啡等充满浓郁“马王堆”风情的美食上市。以此为代表的“数字汉生活线下空间”也与公众见面。这一围绕西汉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用、看、玩7个维度,为人们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文化体验。

50年来,湖南博物院从制度保障、资金支持、技术环境、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努力,持续推动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发展。

50年来,湖南博物院始终走在马王堆汉墓文物研究的第一线,坚持以科研项目促研究,以科研项目培养人才,完成了与马王堆汉墓有关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多项。

2020年,湖南省博物馆被省科技厅纳入科研事业单位管理。

2022年,湖南博物院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成立,成为湖南省文博行业第一家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要研究方向涉及马王堆汉墓文物研究。

接下来,湖南博物院还将实行一系列举措:

实施弹性人才引进政策,延揽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建开放型的马王堆研究战略合作平台——马王堆研究院,培育马王堆汉墓及其文物相关重大合作课题,引入高校及其他科研力量,并以产业化为导向,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联合攻关。

针对马王堆研究成果分散、国外的研究成果查阅不便的情况,搭建马王堆汉墓研究数据中心,系统整理、编辑出版国内外马王堆汉墓研究成果论著目录并建立数据平台。

2024年至2035年间,出版《长沙马王堆汉墓文库》大型丛书80至100卷。推进包括马王堆汉墓文物在内的院藏103万余件藏品中重要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工作,为建立全民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做前期准备……

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回首50年发展历程,展望未来,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深感责任重大。他说:“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参与下,马王堆汉墓文物的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教育传播、活化利用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未来,我们将整合全球学术资源,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和学术合作,做好马王堆汉墓的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时间线】

三度提质,让更多人了解“马王堆”

为更好地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湖南博物院几度提质建造展览场馆,更新展示内容,升级展陈方式,让文物保护与展示和谐并行。

1974年

亚洲最先进的文物仓库

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以后,国家随即出资建造了当时亚洲最为先进的有中央空调的文物仓库,于1974年4月投入使用。该仓库满足了文物对温湿度的要求,也成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专馆。

2003年

新建现代化大楼 “马王堆”陈列获评“十大精品”

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市场火爆,仓库式的陈列馆已无法满足观众需要。在国家与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南博物院(原湖南省博物馆)新建了一幢面积为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陈列大楼,于2003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

其中的“马王堆汉墓陈列”面积有2283平方米。该陈列由于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并荣获第六届(2003—2004年)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的最高奖。

2017年

年接待观众量升至300万 “马王堆”陈列再获“十大精品”

2008年免费开放以后,观众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湖南博物院(原湖南省博物馆)对原馆舍实行改扩建。

2017年,经改建后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面积9115平方米,展出文物1000余件,能接纳300万的年度观众量。该陈列也获评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第一名。

数说 马王堆

出土数以万计的西汉文物

2000年不腐的“湿尸”辛追、绮丽的纺织品、精美的漆木器、奇异诡谲的帛画、珍稀的帛书与简牍,以及木俑、陶器等各类日常用品……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涉及各个方面,因此被誉为“汉初文明的标杆”。

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媒体报道

马王堆汉墓的重大发现被1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竞相报道,被誉为“20 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参观人次破亿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有上亿人次参观过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外总统、首相和总理等国际要人100多位。

4000多名学者

600余种学术著作

5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王堆汉墓的研究硕果累累,在某些方面填补了历史空白。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投身于马王堆汉墓研究的学者达4000多人,与马王堆相关的学术著作已有600余种出版,研究论文亦有7000多篇发表。

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等多学科、跨学科联合攻关的成果,《湖湘文库·马王堆汉墓研究》《湖湘文库·湖南出土帛画研究》《马王堆汉墓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

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成立一门专以马王堆汉墓文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马王堆学”已是大势所趋。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