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8月18日
马王堆二、三号墓发掘成果首次对外发布
“回眸五十载,辉光两千年”
昨天(8月18日)上午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湖南长沙召开
一批马王堆汉墓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经整理,马王堆汉墓出土简帛文物1430件
包括帛书、帛画、木牌、竹简等
蕴藏着丰富的医学养生内容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
一起到湘博认识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
帛书《五十二病方》
△帛书《五十二病方》(局部)01
药食同源、辨证医治……在西汉药方中读懂中医智慧
西汉怎么治疗腿疼?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
记录了这样一个药方↓
△治疗伤胫(痉)的方剂
伤胫(痉)者,择薤一把,以敦(醇)酒半斗者(煮)(沸),饮之,即温衣陕(夹)坐四旁,汗出到足,乃己。
伤胫(痉)即小腿风寒
“薤”(xiè)是藠(jiào)头(一种植物)
1.将藠(jiào)头放到酒中煮沸,趁热服用
2.把衣服烤热围在四周坐下,令全身出汗
3.当汗出到足部时,小腿部的寒气就随汗液排出,以此来治疗小腿风寒疼痛的病症
薤(xiè)、酒这些食材入药
就是中医讲求的“药食同源,凡膳皆药”
《五十二病方》中
饮食治疗的配方有121个之多
包括酒、醋、粮食、动物油脂等
还有6个用盐、葱等调味料治病的方子
书中还记录了254种药材
其中食品类药材共计61种
占所载药材总量的四分之一
△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药食同源”
帛书中还提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是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疾病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对症下药
在论述疽(jū)病(疮肿)的治疗时
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对症用药
△论述疽(jū)病的治疗
雎(疽)病:冶白莶(蔹)、黄蓍(芪)、芍乐(药)、桂、畺(姜)、椒、朱(茱)臾(萸),凡七物。骨雎(疽)倍白莶(蔹),[肉]雎(疽)[倍]黄蓍(芪),肾雎(疽)倍芍药,其馀各一……
一般疽病用白蔹、黄芪、芍药、桂
姜、椒、茱萸等七味药物通治
但必须注意“辨证”
症状不同,用药的分量亦各有区别
《五十二病方》全书达1万字
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医方专著
其中对某些病症的治疗方法
至今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借鉴价值
02
我国最古老的医方专书比《黄帝内经》还早的中医书
据研究考证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其成书年代应该在春秋战国之际
比人们熟知的《黄帝内经》还要早
△五十二病方目录(局部)
该书出土时本无名
因卷前有目录列有52种病名
且目录末尾有“凡五十二”的记载
故命名为《五十二病方》
它记载了医方283个、药名254种
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
103种疾病的治疗医方
在各科疾病的记载中
最多的是外科疾病
诸如动物咬伤、皮肤病、痔病等
△治疗狂犬伤人的方剂
帛书所记的医方中均以用药为主
包括外用、内服等法
还有灸、砭、熨、熏等多种外治法
及若干祝由术(类似现代的精神疗法)
甚至还提到了“外科手术”
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初期的
临床医学和方药学发展水平
对于我国方药学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03
被称为“2200年前的地下图书馆”来看“马王堆”里的医学养生之道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
出土数十种帛书和简牍文献
被称为“2200年前的地下图书馆”
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的
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哲学历史众多领域
堪称汉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除了《五十二病方》
还有许多医学养生相关著作: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经脉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帛书记述了
人体六条足脉、五条臂脉的名称
循行径路、生理病理特点及灸法治疗术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一部经脉学著作
△帛书《胎产书》
“注意孕期健康,对胎儿有好处”
这句叮嘱不是来自现在的医生
而是来自2200年前的马王堆
《胎产书》是一本介绍胎产的古籍
内容包含十个月胚胎形成及产妇调养
药物治疗不孕、产后母子保健法等
体现了最早的优生优育理念
△帛画《导引图》
《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彩绘导引操练图
男、女、老、少共44人
做着不同的健身术式
图中文字标注了31处动作名称或功用
是既具健身功能又有治病之效的养生操
△文博日历丨西汉版“广播体操”预备起~
“回眸五十载,辉光两千年”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
揭秘了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
及其夫人辛追和儿子利豨(xī)的故事
向世界展示了
中华文明厚重的文化基因与历史智慧
从最早的“药方”
到老少皆宜的“养生操”
一份2200年前的汉代生活手册
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责编:胡泽汇
一审:胡泽汇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