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阳光从云隙中倾泻而下,脚底是浩瀚璀璨的星光,置身其中,观众仿佛亲身体验了一回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所描绘的“由地入天”仪式……这是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的一个沉浸式特写。8月17日至20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文物开口、让历史说话,不仅是敬畏文化、敬畏历史的实际体现,也事关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物质有形,精神不朽。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持续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今天的湖湘大地上,文物古迹粲然可观,文化遗产多姿多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及医简中激荡“经世致用”的情怀,在里耶古城出土的秦朝编年史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在芷江巨字摩岩石刻“水月山风”中品味“宁静致远”的风韵……一个个遗址、一件件文物,标刻着文化河床的厚度,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文明养分”。
新技术浪潮涌动,新模式更迭“破圈”,如何让古老文明基因在时代血脉中汩汩流淌?近年来,湖南博物院全力建设全球一流数字文博大平台,积极打造“马王堆”文化IP,策划研发相关教育课程和活动,让文物不单是见证历史的“藏品”,也是滋养未来的“甘泉”。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马王堆文化+科技项目阶段性成果”全新面世,揭开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双向融合的路径。可以预见,通过打造“数字化”“立体式”的文物保护与传承模式,让更多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在与文物“对话”中获得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将进一步激发起共同守护湖湘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的热情。
实践经验表明,让文物“重见天日”,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让文物“再焕新生”,离不开专业人才持续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与阐释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年来,全球有4000多名学者投身马王堆汉墓研究,出版相关学术著作600余种,发表研究论文7000多篇。从研究“马王堆汉墓”到建立“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从成立“马王堆文化研究院”到开创“马王堆学”,马王堆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褪去。
“每一个民族的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方寸之间穿越千年,文物成为熔铸家国情怀的精神符号,成为时间和历史的伟大见证。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激扬起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推动湖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编:戴蓉
一审:彭彭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