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舟宇 曹茜茜
巴黎奥运会各项赛事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观察奖牌榜,我们的国家队除了传统优势项目在稳定发挥外,网球、小轮车、花样游泳等从前“不太起眼”的弱势项目,也在不停地创造惊喜。这是为何?
1995年,国家体委发布《奥运争光计划》,有人总结为重点发展“小、巧、难、女、少(即小球项目、技巧性项目、难度大的项目、女子项目、参与人数少)”的项目。这些项目一般成本较低,在我国有较成熟的训练体系,且运动员大多有足够的后天努力,相对容易出成绩。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我们也强烈地感觉到,只满足于这些相对较适合的优势项目,就难以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可喜的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经费、人力物力投入体育研究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在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体育项目上均取得飞跃式进展。比如游泳等“烧钱”的运动项目,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奖牌越来越多。
除了“举国家之力”培养优秀运动员外,近年来,一种介于举国体制和选手独立之间的“混合制”培养模式,也在走入公众视野。巴黎奥运会上夺得网球冠军的郑钦文,就与前辈李娜一样,走的是市场化、职业化的路子。为了去欧洲比赛训练、尽快提升实力,郑钦文的家庭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最终,这种模式使她得以在网球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的运动中脱颖而出,并在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不缺的是“运动天才”。其实不论是举国体制还是市场化,只要让运动员们走在适合的道路上,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就大有希望,毕竟“条条道路通罗马”。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