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楹联只有融入生活才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访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方留聚
新湖南 • 今日视点
2024-08-09 11:33:22
首页头条收录

      

7月28日,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暨《楹联里的湖南》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会上,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方留聚接受记者采访,他把自己对楹联文化传承的思考、楹联写作的心得以及对《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的感受娓娓道来。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方留聚接受记者采访。

文化传承:贴近大众,服务大众

谈起楹联文化的传承,方留聚着重强调了楹联的实用性:“楹联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是外向的、开放的,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孩子结婚、老人过寿、店铺开张,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楹联,时时有楹联,楹联只有融入百姓生活,让他们真正受益,楹联文化的生长才会有肥沃的土壤。”

方留聚介绍,在他的家乡三门峡,人们生活的许多场景都有楹联的身影,楹联步道、楹联景区、楹联医院、楹联学校、楹联社区,甚至连公厕上也有楹联,这些“量身定制”的楹联,不仅把城市面貌装点得古色古香,也给人们的烟火寻常平添了几分诗意。

楹联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其与生俱来的群众性和广泛性,谈到这一点,方留聚用一副联来作注解:“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在方留聚创作的上千副楹联中,不仅有建党百年、亚运、奥运等时事热点联,还有关注人生重大节点的婚联、寿联,他认为,只有让楹联进入大众视野,贴近大众,为大众服务,才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楹联创作:虚实结合,雅俗共赏

在国风盛行的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致敬传统文化的阵营,“青年楹联研究会”、“大学生楹联诗词联盟”等众多研究楹联的社团雨后春笋般生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撰写楹联,对此方留聚分享了自己创作的心得:“要写好楹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虚实结合,楹联既要有诗意又要有内涵,要注重关注现实和追求诗意的平衡,我们的创作首先是要结合实际,以生活为舞台,但过于写实没有意境,会感到贫乏枯燥;过于追求诗意,就会觉得虚无缥缈,不知道说了什么。”

他还强调:“有些年轻的作者写楹联时都会有一种倾向,学习古人的表达,把楹联写得高深莫测,其实学习古人没有问题,但是不能认为使用几个生僻字和一些不常用的典故就觉得好,楹联还是要雅俗共赏,要大部分老百姓能看懂,而且不管谁来看,都觉得你这楹联写的不错。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联,大都是朗朗上口,雅俗共赏,正所谓:‘古不乖时,时不流弊’。”

融媒报道:讲好故事,发扬光大

自去年4月底开始,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策划推出《楹联里的湖南》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同时邀请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对湖南14市州的60余副优秀楹联进行了系统解读。今年5月开始,《楹联里的湖南》又走出湖南,对全国各地与湖南有着较深关联的楹联予以报道推介。

说起《楹联里的湖南》,方留聚连连点赞:“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系列报道,对全国的媒体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希望各省份都能推出‘楹联里的’系列,加强对楹联文化的解读和传播。”他同时也希望《楹联里的湖南》不仅有专家深入解读,也可以让普通老百姓比如游客谈谈自己的见解和对楹联的认知。

访谈最后,方留聚以自己名字中“留”“聚”二字为《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作了一副嵌名联:

彦士心留家国事;镜头焦聚圣贤风。

他衷心希望《楹联里的湖南》报道组继续深入挖掘,讲好中国楹联的故事,使楹联文化发扬光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撰文/徐凯琦

摄影/赵持

剪辑/胡志丹

作者:徐凯琦

责编:肖秀芬

一审:彭彭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