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张文杰 通讯员 谢翠玲
“不好意思。放假了,病人多、手术也多,每天我们组平均差不多有10台手术。”7月30日16时,记者在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门口见到易天华时,他刚完成一台手术。
易天华是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带着对医学的热爱、对人民医疗急切需要。他不断创新,开展扎根邵阳20余年来,攻克了20多项医学新技术、新业务。
近年来,易天华成长为邵阳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并荣获邵阳青年五四奖章、邵阳市最美医务工作者、邵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急病人所急 创新开展二十余项新技术
2010年,刚获得硕士学位的易天华来到了医院耳鼻咽喉科。当时,科室条件差、病人少,医生也只有7个。
“科室在邵阳地区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条件不好,平台一般,只能拼业务、技术、服务了。”易天华回忆,一个永州道县人刚到邵阳,人生地不熟,他开始泡在图书馆,精研技术。
“别人都是淘宝购物,我是经常四处购书,只要是行业新出的书,我都想尽办法买了回来,认真学习,仔细研究。”易天华说,这些年来,只要有机会就去外地参加培训,和同行、老师们交流学习。
2012年开始,在医院、科室的支持下,易天华开始陆续开展一些新技术:外耳道癌手术、经口底颌下腺手术、经迷路下听神经瘤手术……
至今,已有二十余项新技术在医院开展,切实地服务了邵阳地区人民。不少新技术、新手术是邵阳地区至今唯一开展的,有些手术还是省内首台、市级医院首台。
以前是耳科手术一个月才一两台,现在是一天7、8台手术,而且现在耳科手术95%以上不需要再到上级医院手术。
真诚待人 不少病人牢记恩情
采访间隙,护士敲门:“主任,前天那个大手术的病人请您过去看看。”
“老人家,您这个是伤口疼,里面还放了引流管,恢复得蛮好的。”易天华轻轻地压着患者痛处,仔细查看后说。
病床上,岳素云亲切地拉着前来查房的易天华:“谢谢易主任,不是您的仔细、专业,我连哪天倒在路上都不知道。”
家住邵阳双清区的岳素云,今年64岁,平时就血压高。在其他科室拍CT后发现肿块前来就诊。
“无意间发展成的,没有什么症状,咽喉旁的间隙里有个6-7公分的肿瘤。”易天华介绍,紧挨着颈内动脉,再长大一点就会压迫血管、神经了,十分危险。经颈腮腺入路,不到两个小时,解决了患者的困扰。
真诚地对待病人,不少病人也牢记他的恩情。
至今,易天华还收藏着一件小礼物:手工小钱包,里面放着一封感谢信:谢谢易医生,让我重新听到美妙的声音,给予我新的生命!
“去城步指导时碰到了这个小女孩,当时8岁多,听力不正常一段时间。检查发现她得了中耳胆脂瘤,这个病容易出现骨质破坏、听神经损伤、颅内感染等。”易天华笑着说,做手术时发现她听骨被破坏。
经过听骨重建、修复鼓膜、外耳道重建,恢复后和正常人几乎一样。后来小女孩还学了弹钢琴,做了手工钱包送给易天华。
而类似于这样的患者和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
毕生理念:创新、规范 服务好病人
一路褴褛,一路艰辛。“半夜出急诊,赶到下面县市去急救,是常有的事情。身体上的累和压力倒不是最重要的。”易天华脸色沉重,最艰辛地莫过于,面对百姓的急切需求,要重头开始,无人指导、查资料、查文献,摸着石头过河,在脑海中演练手术无数遍后,才敢上手术台,开创一项新业务、新技术。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初心,看到病人好起来是最大的成就。
看着窗外,蔚蓝的天空下,不断发展的邵阳城区,易天华一脸坚毅:不断创新,让病人在家门口得到新技术的治疗;不断规范,让病人享受正规治疗,是他毕生的理念。
责编:周洋
一审:张文杰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