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胡盼盼
7月30日22时32分,经过49个小时的双向持续奋战,从资兴市何家山乡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S344省道69处滑坡点全部清理完毕,打通了通往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
“太难了,全是弯弯曲曲的山路,有的地方打通一段路,往往要挖掉半座山。”现场抢险救援人员说,在抢险救援挺进的过程中,他们看到沿途到处是滑坡和塌方点,整个八面山已“伤痕累累”。
(救援人员在资兴市八面山抢修。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在湖南众多的大山中,八面山一直默默无闻,这次为何突然“受伤”?八面山到底是座什么山?应急抢险为何这么难?
自7月26日开始,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市普降暴雨、大暴雨,最大降水达673.6毫米,平均降雨量为409.9毫米,超过了历史极值。“八面山正处于资兴市强降雨核心区域,不仅降雨量大,尤其是夜雨特征明显,大部分的雨下在夜里。”资兴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7月26日8时至7月31日11时,八面山团桥站降水达512.5毫米,连坪站573毫米,导致八面山瑶族乡通往外界的道路中断,电力、通信设施损毁严重。
(救援人员在资兴市八面山抢修。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八面山’是因为有山八面而得名。”7月31日,八面山瑶族乡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俚语,说的就是八面山。这句俚语是: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去鞍;一线猿猱路,险如蜀道难。这位村民解释,这句俚语不仅说明了八面山的险、远、偏,还揭示了八面山道路通行难。八面山多低山丘陵地貌,地质构造分布着花岗岩、石灰岩风化层,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的发生孕育了发育条件。
八面山瑶族乡就位于八面山大山深处,平均海拔800至1000米,由原连坪瑶族乡与原青腰镇合并而成,辖区面积240.13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山区乡镇,地势高,地域广,地形复杂,一些村与村之间步行要3至6个小时。全乡人口十分分散,全乡户籍在册人口约1.5万人,常住人口8600人左右,星星点点分布在16个村172个自然小组,很多村民居住在非常偏僻的山顶或半山腰。
险情发生后,省市县立即开展应急抢险救援,但抢险难度超出想象。“从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13公里的主干道上就有69个滑坡点。”现场应急抢险救援人员说,省道S344由原县道X018改造升级而成,为典型的山岭重丘道路,地质条件差,临水临崖高边坡路段多,滑坡、垮塌等多点爆发,道路受损严重,人员只能徒步攀爬进去开展抢险救援,大型设备根本进不去,也施展不开,增加了抢修施工难度。
资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透露,通往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打通后,为后续救援车辆及通信、电力抢修车辆、物资保障车辆和群众出行开辟了通道,但在后续应急抢险救援中还要加强防范次生灾害发生,要确保安全。
责编:胡盼盼
一审:胡盼盼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