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楹联学会会长 李培隽
一千多年以来,楹联一直就是与时俱进的,并没有脱离时代,这是楹联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楹联理论是来自于楹联创作、楹联教育的实践,是对中国楹联现实发展的归纳与总结。中国楹联已经发展了千余年,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楹联发展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民间创作到文人雅士的参与,到清代的繁荣,再到当代的繁荣,到现在我们的楹联上天入地了,入地是接地气,上天我们已经两次上了太空,这都是楹联发展的脉络,它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楹联一直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什么楹联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我个人认为楹联具有文学性、艺术性、民俗性。从文本上来讲,它是文学的,与诗词歌赋是一样的。书法的加入对楹联进行了二度创作,产生了新的艺术审美,所以它具有艺术性。它又有区别于诗词歌赋最大的特征——民俗性,至今为止,我们的春联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俗活动,而楹联习俗又是第一批列入我国非遗项目,马上楹联和其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要进入联合国的世界非遗项目。楹联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它符合人民的文化心理,符合中华社会的需要。
楹联的传承与发展要同步,楹联与时代要共进。我们认为基础在传承,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发展,才能在发展中更好地得到传承。我们还要注意创新的问题。抛开传统讲创新,抛开社会生活讲创新,这是不应该的、不允许的,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创新。我们认为创新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就像每个人的风格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我们的文艺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只有按照这条路,理论研究、作品创作才能真正地跟随新时代。
发展具有时代性的新的楹联文化,从创作的高度、研究的深度和普及的广度,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其中包括楹联从高原走向高峰,从中国走向世界,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我们新的贡献。
文字整理/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秀芬
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童臻熙
视频剪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志丹 宋太桓
责编:姚懿轩
一审:彭彭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