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湘江副刊·潮头丨走读湖湘书院㊼丨双峰书院,菁菁者莪
新湖南 • 专栏
2024-07-29 08:13:37
首页头条收录

罗泽南。资料图片

简介

双峰书院位于双峰县,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张念斋在永丰借用民房设义学。1760年,知县张董达和少尹沈苕溪捐俸倡议建学舍。是年秋施工,翌年春竣工。学舍对面有双峰屏立,故名双峰书院。湘乡名师武陵教谕张正笏在此执鞭,罗泽南恩师陈权主讲多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和森、红军将领黄公略等皆受业其中。1951年建立双峰县,书院改名为双峰县第一中学。双峰书院在“湖湘文化”版图中占重要组成部分,是双峰县“院士之乡”的摇篮。

陈遗志

2014年秋,我辗转多地从欧洲回国省亲,路过双峰县城。电话那一头的父亲告知我,他在双峰县第一中学的食堂打工。趁此机会,我第一次踏入双峰一中的大门,由此也揭开我与这所学校的情缘。父亲告诉我,道光九年(1829年),先祖举人陈权执掌双峰书院,并在此耕耘多年。回首间,沧海桑田,我未曾知道这块土地竟然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那一天,我看见父亲站在一排蒸笼的背后,水汽漫过他的头顶,心想着多少年后,他终究站在了这片土地。

双峰书院。资料图片

旧域湘乡,双峰人称老湘乡,其实是讲原来没分家的湘乡县,这里说同一种古方言,即湘乡话。老湘乡县分上、中、下三里,上里即现在的娄底市娄星区及涟源市杨家滩一带,中里即现在的双峰县,下里即现在的湘乡市。下里为县治所在,故称首里。《双峰书院记》载:湘乡书院“有东皋、涟滨,皆育士之所。惟地大土广,治东南至永丰百里,上与邵邑接址,则又远矣,士多艰于来学”,故1745年在永丰始设义学,为双峰书院的雏形。

双峰书院在双胜寺的对面,两地隔河相望。乾嘉年间,由官吏号召,士绅出面,向境内殷实户募得水田106亩,又用捐款和书院历年节余购进水田170亩、铺房2栋。所收租金、租谷作书院脩束(学俸)、膏火(伙食津贴)、祭祀、整修房屋等经常性支出。嗣后,境内富户不断向书院捐田献金,书院学田增至600亩,年收租谷1400余担,特置首事经管。

书院主厅称大成殿,供孔子和“万岁”牌位,两庑配享“先哲”,每逢春秋仲月上丁日举行丁祭,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孔子诞祭,全院师生均须与祭,并邀地方官绅参加;每月朔、望与每年入学、散学,师生皆须在牌位前行跪叩礼。书院设主讲一人,综理全院要务,由地方官从境内“经明行修”的举人中选聘,另聘具有德望文名的秀才担任经师,与主讲分工授课。至于膏火、膳食等杂事,则由生童轮流自管。

书院生徒以应科举,重读四书五经,习时艺、试帖、写白摺,兼治《大清律》。以自学为主,主讲和经师只择要讲授,作个别指点。湘乡旧制,各书院每月有两次课考:一次为官课,一次为师课。双峰书院则有春、夏、秋三次课考,邀请官绅监考,分等给奖,每课生童共奖钱三十二千文。同治十年(1872年)辛未岁科,荷塘二十四都一次进学五名,传为盛事。

书院前仰双峰,旁汇二水(湄水、崖凉水)。文昌阁、文峰塔、双峰山,三足鼎立,气势磅礴,视野壮观。书院环境幽静,宜于教学,为永丰古镇一景。邑士朱尧阶撰联云:“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翌年秋,双峰书院改为双峰高等小学堂。遂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尊孔读经,又施行维新教育,为新学的萌芽。1941年,升为湘乡县私立初级中学。解放初,与蔡和森之母葛健豪所建的湘乡县私立第二女子初级职业学校合并,成立湘乡县第二初级中学,1951年改双峰县第一中学。

知县张董达《双峰书院记》记述,“邑风俗之近古也,于诗书弦诵征之。”双峰书院先后有张书思、张小善、陈权等为主讲。每一位主讲都是一段故事,从双峰县内各姓氏族谱,到《娄底地区志》,再到《双峰春秋》均有记载。但从历史的脉络讲,一座书院的发达往往离不开名师的传道和学霸的传承。

时光回到道光二年(1822年),湘乡名师张正笏之子张眉大的弟子陈权考取了举人。1829年,陈权应聘成为书院的主讲。是年冬,同里23岁的罗泽南成为陈权的弟子,由此双峰书院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也揭开了“湘军之父”艰难跋涉的人生旅程。1839年,罗泽南33岁,以长沙府第一名中秀才,并以冠军入湘乡县学。罗泽南虽然仕途坎坷,但其学问和品德是世所共仰的,故在咸丰元年(1851年),湘乡县令朱孙诒举他为孝廉方正以应朝廷之选。

罗泽南从小聪明敏慧,十一岁学作对联,所作颇有奇气。所居之地有一药房,其旁为染房,他撰联云:“生活万家人命,染成五色文章”,闻者无不叹异。此联既写实,又抒怀,不同凡响,因而脍炙人口。十九岁,泽南应童子试不售,归家授徒,开始了长达28年的设馆教书生涯。他先后在同里、湘乡县城、长沙等地坐馆。其教授内容与方法别具一格,不仅应举业,而且授之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经世致用之学,既习文,又习武,因此学子云集。

28年的教书匠生涯,他先后培养了王錱、李续宾、李续宜、李杏春、蒋益澧、刘腾鸿、杨昌濬、康景晖、朱铁桥、罗信南、谢邦翰、曾国荃、曾国葆等高足。后来这些学生大多成为湘军名将,成为中国历史上“书生领兵”的一大景观。故曾国藩为其所作墓志铭中称:“矫矫学徒,相从征讨,朝出鏖兵,暮归讲道。理学家门,下多将才,古来罕有也。”所以,有人称誉罗泽南为“湘中一代宗师”,并非虚语。

双峰石牛,地处九峰山下,与衡阳曲兰几里之隔。陈权之教,继承了王夫之的思想,极力倡导儒家正学,故其流风余韵,泽被后学,教泽长延。罗泽南起到了关键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教书不忘著述,从《人极衍义》《姚江学辨》等著作可以读出他对理学的钻研。崇程朱、黜陆王而归趣于湖湘哲学传统,自成一家。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曰:“湖南之盛,始于湘军;湘军之将,多事罗山。”

双峰菜花香两岸。 李建新 何平 摄

湄水河依旧静静地流淌,宽阔的河面,不时有小船荡漾着岁月。双峰书院曾坐落在湄水河畔,面向青山,淡观流水,这里就是蔡和森求学的起点。在这求学几年后,蔡和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并结识了挚友毛泽东。青年时代思想和实践如此突出的他,与毛泽东一起被老师杨昌济先生誉为“海内人才,前程远大,救国必先重二子”。

罗绍志在《蔡畅的故乡情》里讲述了这么一段往事。蔡畅同志谈到永丰,对河畔的双峰书院印象很深。她说,这个书院是以面对两峰屏立的双峰山而得名,后改办成双峰高等小学堂,是哥哥蔡和森读过书的地方。她还给我们谈了一件新史实:新中国诞生时,原湘乡析县,在永丰增建一个县,开始上报是以“永丰”命名,后政务院审批时,发现江西有个永丰县,就不能再用同一个县名了,是她想到双峰书院与双峰山,提议以“双峰”为县名的。如今,双峰山尤在,只是湄水河边的双峰书院古迹可寻,原来的样子已不复存在。

李志和《湖湘一脉——从王夫之到曾国藩再到蔡和森》一文,详细地阐述了湖湘一脉的文化传承。从王夫之与张曙寰、刘象贤、龙孔然的关系谈起,到张正笏、朱尧阶之后的师承关系,讲到曾国藩、罗泽南湘军的发展壮大,一直到蔡和森、黄公略、宋希濂、朱世明等人的觉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双峰人抛头颅,洒热血,以国家振兴为己任,前赴后继。有蔡和森《少年行》为证。“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人文渊。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潭州蔚人望,洞庭证源泉。”

双峰县有“院士之乡”的美誉。在这不足百万人口的县域,走出了十多位院士。新双峰一中在建设校史馆的同时,建设双峰籍院士馆,集中展示从双峰县走出去的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风采。2023年9月27日,双峰县第一中学校史馆、双峰籍院士馆正式开馆,旨在激励生活在双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仍然在外地奋斗的游子,不忘初心,披荆斩棘,毅勇前行。

我陪着父亲走在湄水河的风雨桥上,透过双峰县城的星星灯火,我依稀看到了湄水河两岸学子匆匆的脚步。清水沦漪,菁菁者莪。想起夜色中书院云开岳岭,双峰矗立,亦天之造境,以期待于来者,耀我双峰,耕读天下,富厚日新。

责编:黄煌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