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通讯员 曾攀 伍伊萍 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为助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近日,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组织“智汇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益阳市安化县清塘铺镇罗峒村、苏溪村开展实践活动,希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策划营销方案、采用电商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提高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当地乡村振兴。
兴农扶商赴罗峒 头脑风暴谋发展
7月23日,实践团队抵达安化县清塘铺镇罗峒村,在村支部会议室与村委成员及当地农户进行交流。驻村第一书记邹赞向团队成员介绍,农户从江浙地区引进了湖羊进行圈养,但因其相比本土品种并无价格优势,难以出售并获取利润。同时,农户的黄牛、茶叶也处于滞销状态。邹书记希望实践团队能够创新产品营销路径并帮助进行宣发推广,以解决农户增收难题。
教师薛朝晖表示,此次带领青年学子深入乡村,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并实现实践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团队将尽最大努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切实解决农户最关注的问题。”
了解到湖羊、黄牛、茶叶滞销问题后,应农户邀请,团队成员首先深入湖羊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据农户介绍,养殖场共有三百余只湖羊,均用草料喂养,饮用本地泉水,肉质鲜美。然而,由于养殖基地位置偏远,道路狭窄交通不便,产品难以流通。实地考察之后,实践团队成员就产品营销创新和新媒体宣发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农户表示自己从来就只知道埋头养羊,同学们提出的分析目标客户心理、以熟户营销克服“三无”产品网上营销劣势等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觉得确实是读书增智。
团队成员又深入养牛专业户家中,为其拍摄了一段推广视频。这位村民是90后返乡创业的典范,他养殖了23头本地黄牛和34头黑山羊,还经营着7箱蜜蜂。为了解决销售难题和市场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团队成员要求他配合完成了一段生动的推广视频。镜头展现了罗峒村的自然风光和黄牛的养殖特色,为其提升产品知名度和拓宽销售渠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暖心助学助逐梦 扶智治愚胜扶贫
治贫先治愚,要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工作,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教师王莉资助了罗峒村一名家庭贫困、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小女孩。利用此次下乡机会,她为小女孩带去了崭新的书包、鞋子、笔记本、签字笔、画笔、零食等物品,还为小姑娘预缴了下学期学费和生活费。她用无私的爱心和行动,诠释了教育扶贫的真正意义。王莉鼓励小女孩努力学习,自立自强,“只要你一直努力,你会拥有比我更好的明天;只要你值得,我会一直资助你。”
王莉的善举不仅为这名贫困学生带来了希望,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力量和爱的真谛,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和大爱情怀。
振兴如鹏扶摇起 奋斗实乃六月息
在安化清塘铺镇苏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文弢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成员,并为师生做了一场题为“让火热青春在乡野绽放芳华”的讲座。他从乡村振兴的定义、意义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入手,展示了苏溪村乡村振兴取得的显著成就,并鼓励在场的青年学子,身处伟大时代,奋斗是青春的底色,乡村振兴需要广大青年的不懈努力。
张文弢带领实践团队参观了村内的白果文化广场,聆听了“白果魁星迎状元”的故事。团队成员发现苏溪村具有浓厚的耕读传家、崇学向善氛围,村中成长的“硕博”人才很多。实践团队在苏溪村认领了讲述“白果”故事、阐释“白果”文化的任务。
此次实践活动中,“智汇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展现了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与担当。通过电商直播和新媒体手段,团队为罗峒村的农产品市场推广提供了新思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团队教育扶贫的实际行动,更为贫困孩子点燃了希望的火种。团队在苏溪村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深化了对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认知。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