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开福区首个居民过百户危房重建项目 成功推倒危房的背后|湖南日报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7-25 06:48:40
首页头条收录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4年7月25日05版

  从纷纷抵制到积极支持

  ——开福区首个居民过百户的危房重建项目成功推倒危房的背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新

  长沙开福区东风路街道王家垅社区1、2、3栋居民楼,始建于1958年,属5层以下的砖木结构“筒子楼”。这里居住着约320人,户均面积仅约40平方米。2022年11月,1栋被鉴定为D级危房,2、3栋被鉴定为C级危房。开福区将三栋危房列入原址重建项目。

 拆除前

  不料,得知危房原址重建而非商业开发,原本盼着拆迁“算账拿钱走人”的居民一万个不愿意,部分居民到相关部门信访。

  今年7月中旬,三栋危房倒地,即将建设新房。经过5个月沟通,居民对危房原址重建从纷纷抵制到积极支持,这背后经历了什么?

  居民做身边居民的工作,大家目标逐渐统一了

  王家垅社区党委书记阳晓琼还记得,当时她踏入这片居民区时,遭遇的是居民的冷漠与抵制。面对街道干部上门沟通,居民或是闭门不见,或是当面责问:“不是说拆迁吗?为何要重建?”“这是我的房子,你说搬就搬?”……

拆除前

  事实上,开发商曾经来这片居民区考察过多次,因为地块过小,缺乏商业开发价值而放弃。“现在危房原址重建政策好,市区两级奖补资金叠加补助,能为居民筹集重建资金提供很大助力。”“重建期间,区里还给予12个月安置补助。”“通过这种业主筹资、政府奖补的方式,全体业主齐心协力,定能告别“筒子楼”,住上设施齐全的新家……”2023年3月起,街道干部不断上门宣讲政策、做思想工作,带居民观摩原址重建成功案例。

  同时,街道成立5个工作专班10个小组,协调帮助居民解决租房、申请廉租房、困难补助等问题,有的还帮居民搬家。区人居、发改、财政、住建、资规等多部门也积极协助。

  今年70岁的退休职工彭晓夫,上世纪80年代搬入这里,一家三口挤住在47余平方米房子里。起初,他对重建工作不理解也不支持,拒绝签字。“后来,我对房屋结构和政策详细对比了解后,想通了,主动搬离了。”

拆除前

  随后,彭晓夫作为居民代表,被街道编入工作组。他一家家上门做工作:“重建是好事,有争议一起去解决。”慢慢地,社区像彭晓夫这样的居民,都被发动起来。

  肖泽玉、范义芳等10位居民代表也十分上心,他们上门、打电话、发微信,给那些还没想通的居民做工作。

  居民做身边居民的工作,带动一片。居民疑虑逐渐被打消,签字同意的也越来越多。大家目标逐渐统一起来了,“希望尽快启动建设”。

  “将心比心”,什么事都与居民商量着来

  从盼望拆迁到同意重建,过了这道“心理坎”后,房屋设计又成了“众口难调”的焦点。

  居民提出21条诉求,五花八门,“希望增大住房面积,增加阳台、车库”“希望把名下几套房子整合成一套”“希望能更换楼层”“希望换到理想朝向的楼层”……设计既要符合现行规范又要满足居民的期望,谈何容易?

拆除现场

  “这三栋危房是开福区首个居民过百户的危房重建项目,要作为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一次重要探索。”东风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龙海波表示,在老旧住房改建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把民生实事办实办细。

  为此,街道与城投、设计院、居民代表进行了12次会商,反复听取居民意见。设计师做细“一户一案”,数十次修改方案。最后确定12种不同面积段的户型,敲定了建筑平面设计图,筒子楼改为单元楼,所有户型配备独立厨卫。

原址重建后效果图

  改造后,每户增加了面积,还优化了房型、朝向和居住功能。社区拆掉一部分自有房屋,作为消防通道。最终设计方案与居民见面,大家拍手称好:“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我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居民考虑。”东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思含说,从最初的意愿征集、方案设计,到签约腾房、资金收集,再到手续办理,什么事都与居民商量着来。

  6月23日,挖机轰鸣,最后一栋居民楼倒地。7月15日,建筑方完成现场地勘。预计新房在进场施工后一年左右交付居民使用。

作者:陈新

责编:荣庭芳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