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女书解密人,胡欣:守护与创新女书文化
新湖南 • 县域要闻
2024-07-04 10:01:26
首页头条收录

江永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

2006年,女书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朵生长在文化深山里的野玫瑰,逐步走入了大众视野。

85后姑娘胡欣,从8岁结缘女书,到成为女书生态博物馆馆长,二十多年来,她始终扎根家乡,坚守在乡土文化传承保护第一线,学习、研究、传播着女书文化。

潇水河畔,蒲尾村落,女书歌声,余音绕梁。

1987年,胡欣就出生在这里,从小浸润在女书、女歌等民俗传习的乡土文化氛围中。2000年,12岁的胡欣拜女书传人胡美月为师,逐步学习掌握了女书的读、写、唱、认、绣、译等技艺。

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仅在湖南永州江永县潇水流域的当地女性中流传。胡欣出生的蒲尾村,正是传承女书习俗的核心村落。

​胡欣介绍,“女书是有非常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的,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它的流传范围很狭窄,就流传在江永的4个乡镇18个村。”

女书是一种表音文字,使用当地方言发音,常用的只有500多个字,却能凭借读音表达生活中全部的汉语意思。女书的字体右高左低,呈斜菱形,仅由横、竖、点、斜几个基本笔画组成。书写时从右往左,从上到下,一笔一画,纤细秀美。

胡欣说:“很多人初次见到女书,就会觉得这个文字很漂亮,每个字像女性的身材一样婀娜多姿。”

女书文化中不光有语言文字,还囊括了女红技艺、社会习俗。

《金坨女》,是女书歌曲中一首经典的代表作,也是当地姑娘出嫁时唱的送嫁歌。通过女书的记载,人们得以了解当地婚嫁习俗坐歌堂的详细情形:女子出嫁前,家人相伴、姐妹相随,吟唱女书歌曲三天三夜,场面热闹,将对女子的美好祝福全部融入了歌声中。

受“母传女、老传少”的传承方式和“人死书焚”习俗的制约,随着女书自然传承人的相继谢世,江永县内能读、写、唱女书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仅有7位经考核认定的女书传人。

从对女书的好奇到成为国家级的女书传承人,胡欣10余年来不懈努力,用创新的方式让女书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2002年,当地建立了女书生态博物馆。2006年,高中毕业的胡欣回到家乡,开始向女书传承人胡美月系统学习女书文化。2010年,胡欣通过考核,成为了最年轻的女书传承人。

女书传承人胡美月说:“我在做女红的时候胡欣就在旁边看着,她就问:姐姐,这是什么?我说这是女红,我们女性还有这种民族文化的一种女工,她就一看就会了。”

10多年来,胡欣在女书生态博物馆从讲解员做到了馆长,每个暑期,她都开办免费培训班,传习女书。

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女书作品首次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外国贵宾。

胡欣说:“这幅作品的内容是文明交流互鉴,送给了前来参加“一带一路”峰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

为了让女书文化融入当下,焕发生机,胡欣用年轻人最能接受的方式去创新女书。

她拍下自己书写女字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她开发女书茶具、扇子、手帕等文创周边,深受年轻人喜爱。江永县还依托女书文化,打造出了一条非遗街,将女书、女歌、女红一一展现。

江永女书文化街负责人陶继新说:“我们做一个女书的非遗街区,这里有100多个门店,会邀请所有女书传承人,我们都会给他一个档口,就让他们带学生的方式,来把这种本地的、最有特色的、湖湘文化里面最亮的一个点,传播到全世界去。”

10多年来,女书文化已在国内外举办过60多场研讨会,参与国际国内文化展览120多次。如今,女书园里的传承人已经有12位,累计培训学员2100多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成为传播者、传承者,让女书文化心手相传,绵延不绝。

胡欣表示:“女书是深山中的一朵野玫瑰,那时候其实是没有人知道的文化,也没有人去关注到它。但它还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自由地生长,然后现在遍地开花。”

作者:谢文彬

责编:黄巍

一审:黄巍

二审:杨熙明

三审:唐志军

来源:江永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