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点土生金 沃野三湘 谱写土地资源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湖南 • 经济要闻
2024-06-24 09:08:25

于 淼  彭小云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613.6亿斤,以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3%的稻谷,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集约优先”的基本原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聚焦湖南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多措并举,让三湘大地生机盎然。

桃源县丛桂山下。李方勇 摄

唤醒“沉睡”的低效资源,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土地是发展之本,民生之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近年来,湖南着力唤醒低效沉睡资源,推动用地节约集约,充分利用弥足珍贵的土地资源。

在湘潭市新主城的边缘,曾经布局凌乱的棚户区、大面积破旧的厂房、垃圾填埋场,在低效用地综合开发的治理下,历经十几年,已变为道路、小学、供水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拥有滴水湖生态公园和宝塔公园的居民生活休闲好去处,不断推进中骏世界城、U谷时尚购物中心等住宅、商业项目,朝向集商业、金融、居住、休闲为一体的滨江新城方向迈进。

在益阳市安化县经济开发区,当地对黑茶产业园的未利用土地进行填凹整治,造地100万平方米,向100余家企业供地。同时,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标准化厂房建设,由低层钢结构厂房向多高层框架厂房建设转变,截至2020年年底,园区已建成标准厂房46.69万平方米。

在长沙市宁乡经开区,当地引入与原用地企业相同类型的乳制品企业,对此前亩产税收2.17万元的低效用地进行升级,产能由原来的每年5.4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0万吨,税收提高9.49倍……

挖掘土地潜力,创新节地模式,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认真履行“两统一”职责,统筹保护与保障、发展与安全,节约集约用地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2020至2023年,共处置存量土地124.66万亩,全省土地供应增存比从2017年高峰时的1:0.4,大幅降低至2023年的1:1.4。坚持“四个一批”(核销一批、出让一批、划拨一批、储备一批),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0.81万亩,处置率连续4年排全国前列。坚持“净地出让”,处置闲置土地43.85万亩,处置率连续4年排全国前五。

这是湖南聚焦存量土地挖潜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为了更好地推动现有土地利用,湖南严格落实“增存挂钩”,优化“三地两矿”工作机制,坚持按区域、按用途核算存量土地处置率。

同时,坚持向存量要效益,改革园区用地管理机制,推行分类施策。

2023年,依据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湖南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全省园区用地分类管理的通知》,将全省省级及以上园区分为四类,并分层次分类别精准施策,推动三类低效土地处置与违法问题整治整改,督促园区提升用地整体质效。

2020年至2023年,湖南省园区土地开发率由66.82%提升至78.74%,亩均投资强度提高86.29个百分点,亩均税收提高20.28个百分点,土地利用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

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等“沉睡“资源被唤醒,越来越多的土地不断释放红利,2020年以来,湖南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15.55%。

湖南闲置土地处置工作获国务院督导组肯定,节约集约用地已连续6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23年,中央有关权威刊物专题推介湖南省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工作。

 怀化市北斗溪镇坪溪村稻田。

【典型案例】

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园区节地新模式

在长沙市望城经开区的5G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栋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厂内配备无线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智慧楼宇等多项智慧元素,已初具“科技范儿”的未来工厂模样。

这是园区应用节地新模式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园区牢固树立“守土有责”意识,坚守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深入实践项目准入指标控制、低效用地再开发、“亩产税收”考核评价、标准工业厂房孵化等符合区情的节地模式,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土地和厂房要素保障,向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不断迈进。

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更多的效益?园区首先对入园企业设置“门槛”,建立项目入园审查评估机制,明确“448”入园评价体系,即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投产5年后年产值不低于800万元/亩,税收不低于40万元/亩,并将此投资强度指标纳入商务协议,同时还约定了未达产达效履约机制及项目退出机制,确保用地指标向投资强度高、投入产出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倾斜。

引入适宜发展的企业,如何建设厂房?园区坚持“标准地”“标准厂房”的精准供应,在5G智能终端产业园,约31万平方米的标准生产厂房均采用了“大承重、大间距、大跨度”设计,单层面积从4500平方米至17000平方米不等。在建设过程中,园区还创建“设备预安装、土地临永结合”模式,如在房屋机电设施装修环节,把相关设备提前组装,运到工地直接安装,较好解决了建筑原料压占土地、多占土地的问题。

同时,园区按照标准地和标准厂房的“双标”供应模式,对于拿地条件不成熟的企业,先进标准厂房,后续发展成熟、发展势头评估结果良好的,再单独供地,既解决资金不足又急需投产的企业过渡需求,又有效防止土地闲置,同时在产业园内配套建设生产动力、危化品库、办公生活等设施,实现企业“拎包入驻”。

目前,园区5G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总用地377亩,总建筑面积54.6万平方米,建筑密度达到48.8%,相比同类型园区能够节省用地163亩,建设过程中建筑原料零压占土地。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连续6年在全省工业主导型开发区中排名第一,多次获省开发园区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单位奖励。

措并举严守耕地红线,三湘农田更足更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近年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殷殷嘱托,以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统领,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建立耕地保护“一张图”,构建耕地全程一体化保护体系,耕地数量连续3年净增加,耕地质量和布局持续优化。

盛夏时节,长沙市湘江新区莲花镇三和村的耕地里生机勃勃,夏风袭来,绿油油的稻苗轻舞“身姿”。

莲花镇镇域内耕地面积3.5万余亩,但实际耕种面积仅2万余亩,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

为此,莲花镇创新耕地保护模式,启动千亩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将耕地恢复、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资金有效结合,引进大型农业企业机械化高效耕种复绿,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耕地迎来量增质提。

据估算,莲花镇通过耕地集中连片“综合整治”,新增恢复耕地2000亩,投入耕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资金约2100余万,可实现农业产值增收预计达2800余万元。

这是湖南“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生动见证。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推动层层落实党政同责,牢牢守住耕地命根子。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把耕地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主动担起牵头部门责任,创造性地做好保护与保障工作。

湖南省将“三区三线”明确的5372.66万亩耕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带位置下达到市县,落实到具体图斑地块;构建省、市、县、乡、村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任田长的5+1田长制责任体系,设立各级田长14.8万个,确保每一块耕地处处都有田长监管。不断优化耕地格局,探索耕地山上换山下,将山下的果树苗木移栽上山上坡,恢复成优质耕地,山上的劣质耕地逐步退出,用于果树苗木种植;除国家规定允许占用的项目外,坚决杜绝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量足质优落实补划地块,采取航拍和实地核实方式予以验证……

在湖南严守耕地红线的系列举措下,湖南耕地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2023年,湖南省耕地数量比上年净增加18.52万亩,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面积增加 0.37%;湖南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连续6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2023年有关权威刊物专题推介湖南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工作。

【典型案例】

“铁塔哨兵”守护耕地安全

2023年,永州市东安县成功申报“铁塔视频监测全覆盖县”,安装226个铁塔视频监测点,实行耕地保护“自动监测、自动发现、自动预警”,将铁塔系统打造成耕地保护智慧平台,让每一亩耕地都有守护者。

“仓廪实,天下安”。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东安县是湘江入湘第一县,也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

如何让东安县最大程度保护耕地,每一寸耕地的变化都尽收眼底,科技赋能是关键。

为全面保护耕地,东安县出台了《东安县耕地保护田长制铁塔视频监测管理实施方案》,运用“铁塔哨兵”监测系统融合“智慧田长”APP,打造自然资源“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体系,将系统自动识别耕地变化生成的巡田任务,和视频监控发现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及疑似破坏耕地问题向基层田长交办,由村组和网格田长带着问题精准巡田。

在226个铁塔视频的监测下,在东安县,当耕地若发生工程机械入内、开挖鱼塘、违规建房等疑似破坏耕地情况时,村组和网格田长将迅速收到“哨兵”手机应用的提醒,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实现对违占行为精准迅速打击。

同时,东安县广泛宣传铁塔监测系统“全覆盖”的科技功效,对处置问题快、 整改完成率高的基层田长和自然资源所所长进行表彰并宣传经验做法。将“铁塔哨兵”发现的十大“非农化”“非粮化”和违法用地典型问题处理结果通报到各乡镇,加强警示教育。

2023年以来,铁塔系统发现全县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100余个,面积400余亩,2023年11月已全部整改到位。  

快生态修复,谱写绿意协奏曲

6月16日,我省长沙、株洲、湘潭、郴州、永州、娄底6市26县区再次成功申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争取中央资金3亿元。至此,我省已连续三年成功申报该项国家示范工程,为全国仅有两个省份之一。

矿山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在国家部委关心支持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集约优先”的基本原则,切实履行“两统一”职责,坚持规划引领,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纳入《湖南省“十四五”自然资源发展规划》《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构建全省生态修复工作的一盘棋和路线图。同时,部署生态修复“天-空-地-网”监测监管平台,开展全生命周期监测监管,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进行系统治理。

在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昔日废弃的矿山已绿满山野,涓涓细流在树林中清澈流淌。极目远眺,山好水好的怡人风光宛若风景画卷。

而多年前这里还是满目疮痍。

冷水江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锡矿山的锑储量和产量世界第一,素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之称。然而随着长久的开采,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黑色的矿渣满地,原有植被不见踪影,山体石漠化加剧,水质也受到严重污染。

2018年,湖南将冷水江锑煤矿区治理纳入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多措并举实施系统综合治理。

煤矿由原来的171家减少至15家,锑矿从原来的5家整合为2家,锑冶炼企业由91家整合为9家;集中填埋5200万吨野外混合渣,对约2200万吨砷碱渣进行无害化处理;累计植树造林2万余亩,栽植乔木4万余株,灌木9万余株;改造矿区因废渣淤积的河道4.5公里,综合整治土地2500余亩……如今的冷水江锑煤矿区已山清水秀,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热度攀升,为当地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修复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如今越来越多如冷水江一样的矿山重披绿衣,一汪汪碧水再现“秀美容颜”。

我省圆满完成545座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修复废弃矿山1911公顷;自2019年以来,历史遗留矿山累计修复面积超过15万亩。今年将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湖南省政府出台推进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意见,矿山数量从6300多个减至1990个,建成绿色矿山380家;高标准规划建设602平方公里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着力打造绿色价值转化的样板工程,为“守护好一江碧水”、筑牢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区域生态屏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贡献湖南自然资源力量。

【典型案例】

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打造区域特色小镇

在怀化市沅陵县官庄镇,辰州坪的高标准农田绿意盎然,清澈的金洲溪蜿蜒流淌,辰龙关观光园有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这是官庄镇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亮眼成绩单。

官庄镇地处沅陵县东部,面积461.9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9万人,素有“湘西门户”“千里湘西第一镇”之称。官庄镇是全县工业重镇之一,黄金年产量全国第三,锑年产量世界第一,辖区内辰州矿业拥有140余年的金矿开采史。

然而受到地理区位条件的影响,官庄镇丘陵山地较多,除怡溪、杨家溪等主要溪流两侧耕地较为集中连片外,耕地整体较为分散,镇域偏远村落耕地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耕种条件较差。与此同时,由于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且发展迅速,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怡溪、夷望溪、杨家溪、上徐溪等流域水土流失等情况较为严重,老街村、荔枝溪村、沃溪村等部分无主矿山亟待进行修复。

2021年,官庄镇成为自然资源部部署的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土地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旅游及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沅陵县以新增耕地项目为突破口,突出重点,按时序分期实施相关项目;完成宁乡铺水毁防护林恢复、海沙坪龙潭湾水毁植被与堤坝恢复、三渡水贵竹坪水毁植被与堤坝修复等3个生态修复项目,杨家溪、金洲溪等流域得到了生态治理和修复。

同时,积极导入中药材、茶叶等产业,对辰龙关茶旅融合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提质和更新,完成了辰龙关游客集散中心及5.4公里游道的建设和改造。

在官庄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水系流域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文旅开发”综合治理模式下,已实现新增耕地1788.9亩,新增集中连片耕地(100亩以上)7片,零星非耕地面积下降率达7.2%;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8亩,生态修复区域13处,完成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改大”面积达到3000亩,耕地连片度由原来的2920个图斑降低到 2884个,项目区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别,粮食产能增加55.2万公斤,村民年收入可增加132.5万元。

 郴州市临武县癞子岭治理前。

郴州市临武县癞子岭治理后。

责编:于淼

一审:于淼

二审:胡宇芬

三审:李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