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生态美学视域下沙画艺术审美特质及发展策略
新湖南 • 综合
2024-06-17 11:01:50

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但也是人类生存危机的时代。生态美学的出现反映了“人—自然—社会”三者失去了平衡,导致出现了很多社会性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国内外多种艺术领域兴起了生态美学研究热,以此用艺术的语言去解决社会性问题。沙画作为审美性、表演性和叙事性很强的一门新兴艺术,蕴含着强烈精神传达、思想呈现的内在属性。文章立足于沙画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实践,试图通过生态美学视角,挖掘沙画艺术审美特质,探求沙画艺术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生态美学沙画艺术;审美特质;发展策略;

一、生态美学的价值取向与意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全球兴起了生态运动,目的是解决生态危机,其中包括了自然危机、气候危机等,人类面临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生态美学观念的提出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和哲学文化发展的需要。进入新的时代,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空前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①。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的加强,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生态美学的内蕴是用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其实质是当代存在论美学。将生态学观点融入美学之中,这是对美学的重构,也是用美学理念解决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问题。海德格尔的生态美学观是“诗意地栖居”,以“诗的尺度”审度、建设生活,用人文精神、灵魂回归来稀释僵硬的生存系统,其核心是融“人—自然—社会—生存环境”于一体“栖居”于世界之中。虽然20世纪80年代,生态美学开始在我国孕育发展。实际上早在千年前,庄子就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的朴素的生态美学观。我国当代的生态美学观与中华传统自然美学观是一脉相承的。

生态审美的价值取向有助于遵循自然和生态规律开拓技术视野,在社会功能方面,生态美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直观的尺度和导向。在当今艺术实践上,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是以“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指导艺术实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却并不过度索取与浪费,从而缓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分离与对抗的状态,维持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在和谐观念指导下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服务大众。

二、沙画艺术的特色及生态美学追求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的高速发展,与传统的国画、水彩画、油画艺术不同,新型的沙画艺术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多层面的美学感受。我国沙画艺术既具有原始色彩、东方的神韵,又呈现出现代特质,它充分利用创作材料天然沙子的自然属性,并通过双手进行艺术创造,在构思设计、主题凝练、故事讲述、场景运用等方面不断创新,借助现代技术手法,以全新的美学表现形式传达多种信息,让观赏者沉浸在新颖的美学享受与心理共鸣之中。

(一)沙画艺术的特色

沙画艺术充分利用作为审美性、表演性和叙事性很强的一门新兴艺术,蕴含着强烈的精神传达、思想呈现的内在属性。如今它独特的表现形式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并通过各类媒体终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使得动态沙画艺术越来越受群众喜爱。

1.自然性。当代沙画艺术主要有动态沙画和固态沙画(包括沙雕画、沙瓶画等)两种,无论什么形式,沙画艺术的主要创作材料都是沙子,是来自神奇大自然的天然彩沙。作画用的沙子是固体,大小均匀,立体感强,普通的沙子在艺术家的手中充满了魔力,充分利用沙子的自然属性,使得沙画艺术既能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力,也展现了自然的纯粹与质朴之美。

2.变化性。动态沙画讲究瞬息万变,这是动态沙画迥异于其他艺术的地方。“瞬息”即指作画要讲效率,不拖泥带水,不精雕细琢。这和作画的速度与构图精简程度有紧密关系。动态沙画由快速多变的画面和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组成,在画面的转换中展现创意、抒发情感、交流思想、传递文化。动态沙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偶然性、突发性,观赏者无法准确预判和心理准备下一步发生的画面。因此,动态沙画讲究既快又好,以最高效率达到最佳效果。

3.整体性。动态沙画艺术是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摄影等多种艺术门类相结合的综合性、交叉性艺术,同时它还要借助现代光影等技术来实现。固态沙画通过不同颜色沙子的搭配组合,通过不同的承载工具,形成整体的艺术效果。沙画艺术早期发展比较简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心理的不断变化,沙画艺术越来越接纳了众多学科参与其中,共同搭建沙画艺术,使得沙画艺术综合性、整体性特质更加凸显。

(二)沙画艺术的生态美学追求

生态美学用美学理念解决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问题,既是用美学思想搭建环保,解决目前众多人与环境失去平衡而导致的众多社会性问题,也是试图解决人的存在的本质问题,是在“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追寻和谐平衡的哲学方法。而沙画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解决的是用艺术去感染观众,使大众接受沙画艺术中蕴含的精神思想,通过不同艺术的和谐呈现,通过叙述性故事来宣传积极向上的事物,使得观众获得审美快感,以此改变人的假、恶、丑,唤起人性真、善、美,使社会和谐幸福。从这一点上看,两者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艺术从来不是狭隘的,它海纳百川,沙画艺术要发展必定接受各种学科知识,并参与其中,使沙画艺术更加有活力。如果在沙画材料、题材、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上适当运用生态美学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沙画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使沙画艺术更有人文关怀,更显自然的纯粹、质朴之美,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示沙画艺术独特的精神力量,搭建美好生活,构筑和谐社会,沙画艺术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沙画艺术的生态美学特征

在生态美学看来,美并不一定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词,美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审美有好有坏,当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生态价值放在首位,用生态审美来取代反生态审美。程相占教授在2001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美学视野中的人与环境——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提出了“生生美学”的概念,指出人的存在是一种“生态存在”。②我国传统的自然哲学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尤其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反映了自然生存状态应和人的生存状态相互统一、和谐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天人合一”也是一个美学命题,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协调和适应,这也就是说,美不脱离人和自然的关系,美就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过程,生态美就是体现人与自然万物一体的美,体现人与万物一起的意象世界。这种观念也正是中国艺术的哲学思想和中国美学与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所在。

(一)自然的和谐美

沙画艺术自然的和谐美一方面体现在原生态的材料和创作工具上。它主要是采用天然的沙子以及依靠人的双手来创作。天然的沙子,可以使人们直观地体会到自然环境的亲切感。原生态的沙子在光影的作用下,不仅具备天然的肌理效果,而且带给人们一种亲和、淳朴的感受,使人们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此外,原生态的沙子也有大自然独特的色彩,这些色彩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自然生机。老子认为要“知常”“知和”,从另一意义来说,就是告诫人们要适可而止,在人和自然相处过程中,不要过分待物,应学会顺乎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③沙画艺术是生态美学思想的生动写照,在取材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进行创作,尽可能保护生态,减少艺术创作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让艺术创作回归本真与自然。

另一方面,沙画艺术的创作工具、形式、思想和意境表达融为一体,尽显和谐之美。偌大的舞台上,一束柔和的灯光,一段动人的旋律,一双妙手,再配上一把黄沙,观众便能看到一场美妙绝伦的沙画表演。沙子洋洋洒洒地落在玻璃板上,仅凭手掌和手指的并用,撒、点、抹、弹等几个动作,原本散乱的沙子神奇地在眼前变换画面。比如,苏大宝创作的《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约共赏牡丹,促膝长谈,你有情我有意,不料此刻突然转换,一双强有力的手毫不留情地抹去二人花前月下的美好画面,转眼间,梁山伯与祝英台已天地相隔,双双化作蝴蝶再续前缘。生动的场景犹如连环画般闪现,与音乐的起伏配合得天衣无缝,视听效果震撼人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利用沙子的多寡,营造出光影晕染的效果,画面又很有意境,这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中国人而言,“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人要以各种方式努力修习才可能接近“自然”的要求。④在沙画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巧用无意变幻为刻意的创作手法,随心适手,让人充满期待,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和谐美。

(二)内在的含蓄美

沙画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在沙画作品中,文学是骨架,绘画是血肉,音乐是灵魂,表演是经脉,它们共同承载着作品的生命力。沙画艺术在沙子和光影的碰撞间呈现出无限遐想的创意空间与意境之美,而这种美不仅在于观众看到的具体形象及画面,更美在作品连贯演绎所传递的情感、思想和文化。沙画的每个画面的瞬间变化和画面的毁灭与再生,再配上契合主题的音乐渲染,能瞬间挑动起观众的情绪。⑤沙画表演讲究“一气呵成”其画面与主题融为一个生命整体,而这也正是生态美学中要强调的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是包含有活泼的生命,这种生命是最值得观赏的观念。在这种观察之中,沙画带给观众一种气韵贯通、变幻巧妙、自然天成的审美感受,从而体验到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使人得到了一种极大的精神愉悦,就像李泽厚所说“悦志悦神”⑥。在2021年全球外交官文化之夜上,唯一的一个艺术节目只有一场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沙画表演,充分展现其内在的含蓄美,整场表演无文字解说,通过瞬息万变的画面转场,交流思想、传递文化,打破了国界。

(三)大众的亲和美

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应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着力点,艺术家只有站在人民立场,心怀对人民的无限真诚,积极创作属于人民的作品,激发普通百姓对艺术的热爱,才能充分发挥艺术创作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重要作用。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沙画艺术既是一门独具特色且高雅的艺术,然而它又不是神秘和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人们生活的艺术。沙画艺术是一种向公众开放式、平民式的艺术,对大众来说,极具亲和力。人人都是艺术家,换句话说,压根就没有所谓的“艺术家”,在笔者的众多学员中,以及国内外从事沙画艺术的从业者中,有很大比例的从业者是非美术专业科班出身,甚至,有一些从业者在沙画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大过美术科班背景的人,比如,国内最早从事沙画表演的艺术家之一苏大宝老师,其作品独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创作了《古韵千秋》《梁祝》《满江红》等作品,开创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写意沙画表现风格。无论是在华丽的央视舞台上,还是灰暗的沙画创作室里,苏大宝都能将中国写意沙画的风雅、画面意境的唯美、气韵之流动展现得不留痕迹。由此可见,沙画艺术把本来应该在专门的技法教育下刻意习得的人以及在特定场地进行的艺术“表达”,变成了不论身份、不分地点的“表演”,让那些没有绘画基础,从未接触特定系统训练的普通百姓均可以参与其中,这也集中体现了沙画艺术的公众性和平民性。此外,沙画艺术创作所需的材料也是随处可见,价格亲民,普通百姓都能轻松承担。在中小学美育实践中,沙画因创作材料的可循环使用,以及天然沙子的环保性,使得大量中小学开设了沙画课程,孩子们从小便可以在学校接受平民化的沙画教育。

四、沙画艺术发展策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哲学基础和中国美学与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之所在,也是生态美学的精髓。沙画艺术家应该在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生态美学观念启发中,寻找当代沙画艺术的发展之路,于自然美的哲学思想中探求传统文化之美。⑦

(一)创新材料和工具

俗话说,一掬细沙,一双妙手,一把沙子在手中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般勾勒出诗情画意。可见沙画艺术的创作在材料和工具上仅有天然的沙子和人的双手,无需借助其他非自然非生态的材料。玩沙是人的天性,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通过玩沙可以舒缓人的紧张情绪,有利于使人回归本真。因此,除了现有天然的沙漠沙或者水洗河沙之外,可尝试采用更为自然健康的材料,比如大米、黄豆、绿豆等天然食材,按照沙画作画规律,制作成120目或140目颗粒大小。由此沙画艺术可以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可以随心所欲进行艺术创作,让艺术充盈人们的生活。沙画也应建立全球视野下的生态美学观,同时必须继承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审美趣尚和时代精神,在生态美学背景下激活沙画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审美基因,比如,材料的天然性,使沙画的审美具有生命活力,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真正地让沙画艺术具有国际性的意义和价值。

(二)注重人文关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⑧沙画艺术应该凸显人文关怀,积极传达人文精神,崇德、尚美、尚善。要根据公众的需求,精心选择材料和设计故事、画面、音乐,根据公众的情绪来控制表演节奏,彰显沙画艺术关爱公众生理、心理及情感的目的,通过沙画艺术或者为公众的生活增加一份绿意,增添更多的乐趣,或者将人们从都市生活的焦虑、烦躁、无助中拯救出来,使人们回归自然平和心态,从而提升沙画艺术美学的境界。

(三)顺应公众审美

顺应时代发展,顺应大众审美需求心理,积极跟公众对话交流,获得前沿信息,运用到沙画创作之中是必须完成的策略之一。具体策略和方法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画时结合背景音乐的渲染和投影等技术,将传统沙画与现代舞台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和情感的传递,在流动的沙画表演过程中,更注重故事转场与画面衔接。尤其是可采用偶然性、突发性和变化性设计策略,应用到沙画创作之中,使表演之中给观众反转剧情、图像迅速变化,无法预判起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让观众共情共鸣。

(四)回归日常生活

沙画艺术所展示的特质正是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不可分割性。我们在观看沙画艺术时总会被其震撼人心的视听感受所折服,就因为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观照。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才具有直抵心灵、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更应当关注并赞叹的是置身其中的人们所真正受到的“情”,这种“情”的表达无关乎技巧,而关乎从日常生活通往艺术途中的那份情感的触动和灵性的表达。⑨乌克兰沙画艺术家克谢尼娅•西蒙诺娃(KseniyaSimonova),在一次现场表演中通过沙画表演的形式,描绘了二战时期一对恋人的悲情故事,该作品欲传达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令现场观众心神颤动,为之泪下。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基于沙画艺术天然对大众的亲和,日常生活更是让沙画获得永恒生命的不竭动力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自然万物是一个大生命体,讲求整体性,倡导人与自然共通。把生态美学思想运用到沙画艺术之中,注重生态之美,沙画艺术家通过一双手和一把沙,将情感、理智、体验、经验、意义、世界等糅合在一起,构筑起来的必然是具有自然整体性且富于生命意味的艺术样式。同时,在当代背景下用新型沙画艺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把优秀的审美理论的传统因子融入新的肌体中,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沙画艺术的发展必将会进入快车道,其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也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9、39、41页。

②转引自曾繁仁:《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生生美学的提出与内涵》,《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6期。

③蒋登攀:《庄子自然哲学观中的生态美学研究》,《牡丹》2012年第8期。

④王澍:《造房子》,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

⑤贺春丽:《舞沙成画(高级册)》,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8-9页。

⑥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⑦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⑨刘芳:《原生态艺术: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的角色和使命》,《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6期。

来源:《文艺论坛》2022年第6期

作者:贺春丽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