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通常是指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功能性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周边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体,形成的密切联系、分工互补、层次鲜明的同城化区域。目前,国家级都市圈共有14个,分别为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武汉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沈阳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青岛都市圈与济南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空间结构比较:区域面积较小,“绿心”独一无二
从区域面积来看,都市圈形成的重要特征是城市间有密切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基本范围是1小时通勤圈。具有符合产业升级、人口流动与空间演进的趋势,目前各地都市圈区域面积均进行收缩提质,14个国家级都市圈的面积最大的为重庆都市圈(3.5万平方公里)、最小的为深圳都市圈为(1.6万平方公里)。长株潭都市圈(1.89万平方公里)仅高于深圳都市圈,与中部地区的郑州都市圈(2.7万平方公里)、武汉都市圈(2.53万平方公里)相比较,也明显要小很多。虽然长株潭都市圈面积较小,但三市依江而建,同饮一江碧水,共享一片蓝天,是天生的“黄金三角”,具有同城化发展的先天地理优势,特别是其“品”字型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其在深度融合中提升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从空间格局来看,都市圈大多呈现出“点—线—块”三维结构,“点”为核心城市,“线”为核心城市向外辐射形成的经济发展带,“块”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的同城化片区。例如,南京都市圈以南京为核心城市,向外辐射形成沪宁合、沿江、宁淮宣、宁杭滁四条发展带,并与周边城市共同打造宁镇扬和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长株潭都市圈以长沙为核心城市,向外辐射形成中部发展带、北部发展带、南部发展带,并与周边城市共同打造临空、临港、临园、临江四个片区。相较其他都市圈,长株潭的独特优势在于中心区域有一块总面积为528.32平方公里的“绿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大型都市圈“绿心”。长株潭都市圈正积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构建3类7链绿色产业体系、打造10个特色小镇与24个特色村庄,统筹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
经济发展比较:人均GDP位居前列,科创资源比较雄厚
从经济体量来看,都市圈是区域人口、产业和资金的重要流入地,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23年,14个国家级都市圈的经济总量约为38.6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0%以上,其中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均超过5万亿元,发展实力领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超过3万亿元,发展动力强劲;成都都市圈、郑州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福州都市圈超过2万亿元,发展势头明显;长株潭都市圈经济总量1.92万亿元,与青岛都市圈、济南都市圈接近,发展潜力巨大。长株潭都市圈在经济总量上并不占优势,但其人均GDP达到12.75万元/人,临近发达国家的门槛(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与武汉都市圈(12.83万元/人)也非常接近。
从科创实力来看,都市圈是先进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都市圈,成为区域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2022年,深圳、西安、杭州、南京、成都、武汉、广州、沈阳、济南、长沙、青岛、郑州、重庆、福州13个核心城市的研发强度分别为5.81%、5.23%、3.86%、3.82%、3.52%、3.51%、3.43%、2.97%、2.88%、2.77%、2.68%、2.45%、2.36%、2.23%,大多数核心城市均超出2.5%的国家平均水平。其中,长沙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1家,科创资源雄厚,但在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其他城市存在差距。2022年,长沙研发投入约为深圳的五分之一,杭州、成都、重庆、南京、西安的二分之一,成果转化率也面临“三个1/3”的现象,即1/3科研成果能够实现转化,能够实现转化的成果当中只有1/3落在长株潭都市圈,落在长株潭都市圈中只有1/3能够成长为经营主体。
社会民生比较:内需潜力较强,公共服务有机衔接
从民生发展来看,都市圈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阵地,人口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地区的聚集并非只带来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且在技术交流、规模经济和产业融合的作用下促进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2023年,14个国家级都市圈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多数均高于3.92万元的国家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为杭州都市圈(72200元)、最低的为郑州都市圈(36484元),长株潭都市圈达到58975元,位居中游。收入增长也为都市圈消费活力的释放提供支撑,不断拉动内需市场潜力,2023年长株潭都市圈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4万元/人,高于武汉都市圈(4.55万元/人)、重庆都市圈(4.44万元/人)、郑州都市圈(3.38万元/人)等中西部都市圈。
从民生共享来看,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空间载体。2023年,14个国家级都市圈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超出65.2%的国家平均水平,其中深圳都市圈最高达到93.09%,长株潭都市圈为81.97%。城镇化建设也推动着城乡收入差距日趋缩小。2023年,长株潭都市圈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长株潭都市圈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61∶1,在国家级都市圈中位居前列。近年来长株潭不断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共享,已全面实现公立医院就医“一卡通”,实现202种电子证照互通互认,149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市通办”,以民为本的幸福都市圈逐渐形成。(作者系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郑鹏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