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是自然的历史进程,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得不好,也会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患上“城市病”,影响现代化进程。我们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19页
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像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更要坚定不移,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从世界城市发展和布局看,一般来说,城市和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是规律。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成为支撑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只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是不够的。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如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地区,要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这类地区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00-601页
在前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各有1亿多人口,完全有条件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大市场,成为带动发展的新空间。当然,要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有序推进,避免盲目性。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0月29日),《求是》杂志2016年第1期
城市群既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区域,也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重要平台。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沿交通干线和海岸线,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城市带。各城市要根据国家空间战略总体要求,找准功能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2015年12月20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80页
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5日),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31页
要提高城市群质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中小城市为支撑,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抓手,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58页
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8年3月7日),《人民日报》2018年3月8日
沿江三大城市群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能不能结合所在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放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盘棋”中研究提出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新目标新举措?各大中小城市在明确自我发展定位和方向时能不能立足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和方向,找到自己错位发展的重点方向,解决好同质化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必要认真研究思考。推动好一个庞大集合体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然后再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方面下功夫,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20-221页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2020年4月10日),《求是》杂志2020年第21期
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2020年4月10日),《求是》杂志2020年第21期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2020年4月10日),《求是》杂志2020年第21期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要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2年12月15日),《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66页
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要积极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2023年7月17日至18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22期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