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碧玉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中部六省水道纵横、山峦叠翠,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洪水调蓄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功能区,生态地位举足轻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就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主持召开座谈会。建设美丽中部,是其中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厚望如山。中部六省坐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如何知重负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如何转变观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如何先行先试,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生动样本?
万物繁盛的5月,记者行走中部大地,探寻六省写在青山绿水间的“美丽”答卷。
1、如何守护好“一江碧水”?
严守生态红线,厚植绿色底蕴
(5月9日,航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经过生态修复的长江岸线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王蕴蓉摄)
九江湖口沙洲堤段,长江静水流深。
在国能神华九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码头,卸船机正用大抓斗有条不紊地从运煤船上卸货。“卸下来后会通过全封闭廊道运走,避免扬尘和含煤污水入江。”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连船上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也有专门设施接收处理。
江西九江,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全揽152公里长江江西段岸线。
九江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项目审核上严格执行“三个一律”: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上任何化工项目、5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建任何重化工园区,非化工园区内一律不许新上任何化工项目。整治完成超80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长江干流重点水体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入选首批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城市。
长江滔滔西来,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在广阔的洞庭湖区舒展,交汇处有一片沙洲壮阔、苇荡青幽的江湾。这就是昔日华龙码头、如今的江豚湾风景区。
艳阳和风,游人在此陶醉于初夏时光。“最有吸引力的是看江豚。”邓铁牛说。身为湖南岳阳君山区东洞庭湖长江管理站监测员的他,对江豚湾的一切熟稔于胸。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黝黑滚圆的江豚频频跃出水面。“最多的一天,来了几十头,一对一对追逐玩水。”在邓铁牛看来,江豚湾已名副其实。
从曾经生态破坏严重的非法码头到江豚活跃的景区,江豚湾交出的优秀成绩单,是湖南“一江一湖四水”系统保护和治理的缩影。2019年以来,湖南围绕长江保护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江豚湾风景区。 通讯员 摄)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常常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所致。加快推动产业、能源等绿色低碳转型,才是治本之策、长远之计。
湖北坚持在绿色转型中培育绿色动能,大力推进“电化长江”“气化长江”“氢化长江”,通过新能源技术推动长江航运绿色发展。自主研发的“长江三峡”1号是目前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实现了零排放、零噪声、零污染。
黄河宁,天下平。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黄河沿岸各地的实践中开花结果——
5月13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韩武村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一辆辆工程车正在加紧施工,打孔、拉管、埋管,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个项目是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市政污水管网范畴,由下游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确保汾河流域太原段达到稳定优良水体目标。”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小店分局局长冯志宏告诉记者,这是当前山西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缩影。该工程共谋划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等10大类共285个项目,力争2025年全省黄河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优良水质。
近年来,河南建成501公里标准化堤防、98处控导工程,完成30万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同时,把“黄河装进计算机”,开展智慧预警和精准调度,统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高效处置各类风险。
严守生态红线,加快绿色转型,守护江河安澜,筑牢生态屏障,中部地区展现了应有担当。
2、如何激活绿色崛起的内生动力?
把握“双碳”机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恩施市新塘乡红花峰林清江流域,游船行驶在清澈的清江上,宛如画中游。 通讯员 摄)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上,33层的中碳登大厦格外醒目。这里是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功能平台——中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的“主场”。
碳交易就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让有效减排企业出售多余的碳配额,超标排放的企业则需购买配额,由此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二氧化碳排放权实现了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中碳登承担了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结算等职能,相当于全国碳市场“碳资产大脑”。
过去两年,中碳登高效、准确完成共计190亿吨碳配额的分配,登记碳资产规模超1.5万亿元,业务规模位居全球首位。湖北省依托中碳登国家级平台优势,率先在全国打通“电—碳—金融”三大市场,初步形成碳交易、碳资产等碳市场全产业链,碳市场成交量占全国的42.7%。
在中碳登大厦,47家国内外双碳领域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择邻而聚”,涉及碳金融、碳资产、低碳数字化科技等细分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碳市场服务产业链。
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阎忠宁认为,湖北在碳市场建设和碳产业发展上具有先发优势,以中碳登大厦为中心,200余家涉碳服务企业、机构汇聚武昌,“双碳”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抢抓“双碳”机遇的,不只是湖北。
“我在房前屋后顺手栽种了一点花草树木,没想到还能带来碳汇收入。”近日,江西省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村民卢咸锋对记者高兴地说。
2023年2月,江西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选定了长水村“四旁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自栽生态树种)作为林业碳汇计量树种。据估算,该村“四旁树”20年内可吸收约4000吨二氧化碳,按照每吨50元的价格,可产生20万元的碳汇交易收入。
湖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3.35%,居全国第二位。长水村这个项目实施后,将为省内所有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开发提供借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2023年,山西省潞安化工余吾煤业公司启动了“零碳矿山”创建项目,持续对现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建立矿井电量分析系统。到2025年,预计实现节电1235万千瓦时。
河南在流域内率先完成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202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9年下降23.5%、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40.8%,产业含绿量更高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大幅提升。
在“双碳”背景下,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中部六省千行百业向“绿”而行,能耗加速下降,环境显著改善。
3、如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高举“绿色引擎” 做优“金山银山”
(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中国环境谷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 陈三虎 摄)
5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安徽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环境谷展示大厅,一大批环保领域“高精尖”设备呈现在眼前。它们被广泛用于大气污染物探测、水环境监测、土壤检测以及化工厂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等领域。
一个形如洗衣机的“大家伙”,实则为一台大气臭氧探测激光雷达。“它‘牛’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业内做到了体积最小、能耗最低、集成度最高,可以装在走航车和飞机上,垂直探测范围可达3000米的高度。”合肥中科环光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付毅宾介绍,公司还布局了好几款自主研制的新产品,预计未来5年,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亿元。
“中国环境谷构建了环境高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生态,引进培育了400余家环境领域重点企业,其中不乏细分领域的国内龙头企业。”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处副处长张杨表示。
据介绍,短短5年时间,中国环境谷的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50亿元,到2023年底就突破了450亿元。“未来我们将依托‘中国环境谷’金字招牌,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积极向零碳、光储、氢能等领域布局,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张杨说。
“中部地区要依托资源、环境优势,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中部地区强劲的绿色‘增长极’。”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谢花林表示。
作为唯一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江西全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全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21年8月,江西在全国率先启动湿地资源运营机制改革试点工作,9个试点县(市、区)先行先试。目前,全省共开展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36笔,完成跨县域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面积1052.8亩,交易金额9312.4万元,湿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渠道加快打通。
在湖南东部的平江县山区,起伏的群山连成绿色海洋。这里曾经是岳阳市最大森工企业长寿采育场,经营11万余亩山林。近几年,山里人呵护绿水青山,用美景换来“金山银山”。
“以前卖树木,现在卖景观,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翻倍。”长寿采育场场长介绍,大家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暑假做准备,把生态旅游做出“大名堂”。
经湖南省林业局根据全省重点监测的82个生态旅游景区测算,今年“五一”假期,湖南共接待生态旅游客1650.66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93.08亿元。
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到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攻坚,湖南政企联动探索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十位。
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随着中部六省在绿色低碳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从逐“绿”前行“大写意”到绿色发展“工笔画”,这片土地正焕发更加迷人的魅力,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出中部力量。
【记者手记】
美丽中部绿意浓
一个镶嵌在长沙、株洲、湘潭中间,面积超过528.32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分外打动人心。它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绿心,是城市钢筋水泥建筑群中清新独特的亮色。
这份“绿”来之不易。在全国首创地方立法保护,划定不可开发区域。房地产开发,挡!污染工业项目,退!湖南以“铁心”护“绿心”。
“生态好不好,鸟儿先知道。”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的白鹤,每年冬天都会跨越万水千山,飞临江西鄱阳湖。2019年,白鹤被确定为江西“省鸟”,这不仅是江西人对本地生态环境基础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保护白鹤的栖息环境有决心。
穿行中部六省,我们在采访中不时能听到这些故事。从巍峨的太行山脉到辽阔的江汉平原,从黄淮平原的沃野千里到赣江的碧水荡漾,地貌的多样性在此交织,共同奏响了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旋律。
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中部地区的“颜值”一定会不断提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湖北日报、山西日报、安徽日报、河南日报对本次采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作者:彭雅惠
责编:彭雅惠
一审:彭雅惠
二审:胡宇芬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