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文化中国行⑤丨探秘湘潭传统龙舟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27 15:09:07

5月25日下午,阳光炙热,雨湖区长城乡立洪村一条村道旁,一条长长的龙舟被厚厚的膜布遮盖着。从膜布裂开的缝隙中,一股浓烈的桐油味道扑面而来。

城总文化

“来,扯开膜布看看全貌。”谢德建热情地招呼我们。他个子不高,身材精瘦,古铜色脸饱经风霜,是立洪村长城号龙委会会长。

这条长23米、宽1.65米的龙舟赫然呈现在面前,粉红色的船身,勾画上金黄色的鳞片,配上鲜艳的彩旗,从这些威严的装饰就能感受到当年龙舟下水的盛况。

长城乡立洪村的长城号龙舟即将下水,现已完成初步修复。(吴珊 摄)

“我敢说,湘潭很难再找到一条这么漂亮的龙舟了。”对此,陈文兵信心满满。他也是龙委会负责人之一,他和谢德建,还有另一位负责人彭铁平组成了龙委会的“铁三角”。“我们以前都是狂热的龙舟爱好者,现在年纪大了,体力差了,划不动了,就退到幕后,成了组织者。”陈文兵说。

“粉红色的龙舟是城总文化的衍生和代表。”谢德建说,龙舟的颜色不能随意搭配,粉红色是下五都的标志性颜色。下五都是湘潭老地名,在湘潭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范围较广,以长城乡为中心,辐射周边,包括窑湾等地。“按划龙舟的老规矩,九总龙舟是蓝色,文星码头是大红色,十六总是白色……”

猫脸龙头,代表着队伍的形象。(吴珊 摄)

“龙舟的猫脸最值得讲一讲。”陈文兵站在船头,指着雕刻着龙头的木牌说,这叫猫脸,是龙舟的“灵魂”所在。这块猫脸是2014年造长城号时,花了大价钱请有经验的雕刻师傅精心制作而成。

“猫脸上的龙表情非常微妙,表情越凶悍,就代表队伍越彪悍。”陈文兵告诉我们,猫脸平时都供奉在附近的土地庙中,直到龙舟修复下水前请出,再安装在船头,寓意国家风调雨顺,龙舟一往无前。

资料图(旷惠民 摄)

龙舟精神

“船要划得好,主要有哪些因素?”提及这个问题,大家的兴头就上来了。

谢德建品了口茶,正色道:“船要划得快,首先,做龙筋的木头有讲究。其次,船底的龙筋要拍得又直又滑。再次,划水苗子()要又薄又长又牢。最后,划手耐力技术要好。”

“船要保养得当,这可要花不少心思呢。”彭铁平抚摸着船身介绍,“每年比赛前,大家要用十多斤上等桐油将船身涂得油亮,使船不沾水跑得快,也能防止船板开裂和虫蛀。”

资料图(旷惠民 摄)

“团结和气势不能少,这是划龙舟的魂。”陈文兵补充,划龙舟是个重体力活,划手的身体素质必须好。

其次座次和位置也有讲究。船头第一排只将水分开,叫鹅横;第二排须将整个苗子带好,叫带苗;三四五六排在打鼓的位置叫鼓舱;七八九排船尾翘起来,须紧贴船,叫贴苗;另外,鼓手、锣手、锻手要配合默契,船往哪里走,力要怎么使,诀窍多得是!

资料图(旷惠民 摄)

齐心传承

“我划了20多年了,每年快到端午节,就盼着龙舟下水。”许炎新在立洪村土生土长,在村里开了一家餐馆。许炎新说,自己从小到大就跟着长辈到河边看龙舟,那时候,立新村的男人都喜欢龙舟,没有不会划龙舟的。从17岁开始,他正式上船参加龙舟比赛,今年45岁的他已经是经验丰富的老队员了。

资料图(旷惠民 摄)

在许炎新的记忆里,往年的端午节,十八总20多条龙舟每5分钟一对,如脱弦利箭,水花飞溅,金鼓齐鸣,震天动地。沿江两岸人山人海,呐喊助威,一大桥上黑压压一片全是人墙。湘潭三街六巷皆空,全部汇集在湘江之滨观龙舟,盛况空前。龙舟赢了,预示着码头一年会人兴财旺,大家敲锣、打鼓、打铁花、放电影、耍火流星庆祝胜利,要庆祝两三天……

资料图(旷惠民 摄)

得知今年龙舟赛的规模比往年更大,会长谢德建和伙计们一个半月前就张罗起来了。行河前的祭拜仪式、赞标、行河前后均鸣放礼炮、包子粽子齐上阵……举行一次龙舟活动需要花费十余万元,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村民和私营业主们热情高涨,主动送来活动资助款。“不过,这几年受疫情影响,每个人都有难处,不知道今年筹款情况如何。”龙委会的“铁三角”对此有些忧心。

资料图(旷惠民 摄)

“我带个头。”许炎新第一个掏腰包,出钱又出力。许炎新说,自己是看龙舟比赛长大的,从父辈身上学到了划龙舟的技巧,也继承了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端午龙舟赛已不仅是一个仪式、一场竞赛,它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湘潭人勇往向前、同舟共济、乘风破浪!(吴珊)

责编:邓玉娇

一审:邓玉娇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