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铅衣卫士 守护“头等大事” ——访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脑医·名医”黄晓松
新湖南 • 湘健微视
2024-05-27 14:49:31

本报记者 陈艳阳  通讯员  杨文 石荣 罗丹  视频 李霞

“神经介入技术的出现,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作为首批从事神经介入治疗的医生,我们很幸运见证了这一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很开心很多脑血管病患者由此重获健康。”近日,记者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采访,神经内科大科主任兼三病区主任黄晓松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2年率先开展神经介入技术,经20余年积累沉淀,如今已发展成5个科室,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学科、湖南神经内科专科联盟副主席单位、湖南卒中联盟主席单位及国家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等。作为科室领军人物,黄晓松主任带领团队已成功开展手术1万余例,多项技术在国内、省内领先,他本人也荣获医院首届“脑医·名医”称号。

精进技术  瞄准脑血管疾病微创诊疗

黄晓松于1996年6月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此后又相继攻读神经病学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读博士期间,他首次接触介入治疗。第一次操作时,导师很惊喜地发现,黄晓松“有着这方面的天赋”,胆大心细,操作精准到位。自此,黄晓松与介入结下不解之缘。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工作多年后,2007年黄晓松作为人才引进调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并先后在北京天坛医院、美国UC DAVIS医院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学习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治疗。通过不断的学习,黄晓松熟练掌握了神经介入治疗的各项技术。

在神经内科,神经介入治疗主要应用于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等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动脉狭窄、急性脑梗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病。黄晓松带领团队相继完成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术(药物球囊和药物支架)、急性脑梗塞桥接治疗、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重症动脉瘤性SAH精准医疗新模式等。其中,外伤性假性动脉瘤Surpass Evolve植入术全国首例,颅内外大血管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再通和药物球囊导管治疗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等为全省首例。

来自长沙市雨花区黎托镇68岁的黎爷爷,反复头晕4年,加重1月于2018年入住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经头颅磁共振提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经右侧桡动脉穿刺入路行DSA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中段重度狭窄(达80%)。黄晓松艺高胆大,经过全面的术前讨论,决定为他实施右侧桡动脉入路——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此前神经介入治疗主要是从颈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入口,从桡动脉进入在全省尚是首次。手术非常顺利,黎爷爷不久康复出院。2023年8月,黎爷爷复查头部CTA显示无狭窄。如今,黎爷爷每日下地干活,生活恢复正常。

作为一名神经介入医生,黄晓松勇于创新,敢于挑战。22岁的晏同学是长沙某高校学生,2023年2月在一次颅脑外伤后,反复头痛不适、视力下降,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左侧颅内动脉外伤性假性动脉瘤,需立即接受手术。

3月7日手术当天,术中DSA造影检查显示,患者动脉瘤明显增大,由直径3毫米增长到了13毫米。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不一样,由于没有真正的血管壁结构,仅为血肿机化形成瘤壁,其一旦破裂大出血,死亡率几乎是100%。这无疑再次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难度。最终,黄晓松团队决定为患者在全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和左侧颈内动脉瘤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植入术。

黄晓松用一根头发丝般粗细的导丝,从患者大腿右侧股动脉进入血管,再“游走”到大脑,经过寻踪觅迹后,顺利送入密网支架,然后释放,堵填瘤颈。最终,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奋战,动脉瘤未见显影,获得理想的血管重建。阎同学不到一周顺利出院,重获健康。此次黄晓松带领团队完成的外伤性假性动脉瘤Surpass Evolve植入术在全国系首例,后被权威学术期刊《中华脑血管病杂志》刊登报道。

黄晓松时刻关注神经介入领域国内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并成功运用于临床。新型材料的出现、介入“无植入”理念创新产品、机械取血栓技术等,给脑血管病患者带来了更好更优的选择。

肩负“重任”  全程管理守护患者健康

“钢丝绳上的舞者”这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脑血管介入医生的职业特性。对介入医生而言,手术复杂、难度大、风险高,除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以外,再加上一身20多千克重密不透风的铅衣,身体负担也是格外沉重。很多次,黄晓松手术结束后衣服早已经全部湿透,人也是累得精疲力尽,但患者的健康让他从容和淡定。

“黄主任每天7点20分就赶到了医院,他要对前一天的手术患者和危重症患者进行重点查房,在8点交接之前全面了解,这样不耽误上午的坐诊或手术工作。晚上如果有急诊手术,黄主任接到电话后会随时赶过来,他这种以患者为重的职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神经内科三病室护士长朱娥由衷地称赞。

作为一名医生,责任二字重于泰山。黄晓松介绍,神经介入治疗技术具有相应适应症和禁忌症,团队会全面而科学地进行评价。手术成功后,康复同样很关键。对出院患者,科室医生会进行追踪随访,要求患者1-3个月后来门诊复查,6个月后来院做造影看弹簧栓情况、有无复发等,3-5年后再来复查一次。很多手术患者10多年后,仍保持非常好的健康状况。

在黄晓松的微信里,有不少与患者及家属的聊天记录。“这位是来自我家乡隆回74岁的卿老,因脑梗塞、双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两年内脑梗塞四次,2019年他坐着轮椅入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几年间配合医生定期检查,康复得不错。今年春节,他女儿还发来了照片,老人种花、散步,精神得很。”看到患者康复如常,黄晓松比什么都开心。

从医近三十年来,患者送来无数面感恩的锦旗,而其中一面是2012年的一段医患情的双向奔赴。2012年,在内蒙古工作的湖南邵阳59岁的张某突发疾病,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辗转1600公里回家乡湖南,黄晓松主任为他做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挽救了其生命。此后,黄主任通过微信进行随访,并给予他支持和力量。2024年,张某来院复查,没有任何复发的迹象,连连握着黄主任的手,表达感激之情。

“传帮带”团队  惠及更多脑血管病患者

《中国卒中报告2019年》一项研究显示,我国脑血管疾病患者以8.7%的速度增长,形势严峻。

“这些年疾病谱在发生改变,大量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着就医需求。”黄晓松深感责任重大。“我出生在邵阳农村,深知边远地区群众就医的艰难,他们来省城更是不容易。”为了提高基层医院的介入诊疗水平,让更多患者受益,黄晓松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始了“传帮带”。

一名合格的神经介入科医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从2008年开始,黄晓松组织了十余次“脑血管病规范化诊疗与介入治疗”培训班,建立了完善的培训机制,亲自指导年轻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从理论培训到模拟操作,再到实践手术,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囊括了评估、手术、管理全流程,充分讲解了技术要点、关键点、风控点,真正做到了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基层医院实地帮扶。这些年来,已有400余名省内外神经介入医师得到了培养,他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都能熟练开展多种复杂的脑血管介入手术。

在推广技术的同时,黄晓松主任还不断推动科研发展。他常跟年轻的医务人员说:“一台完美的手术可以挽救一个患者,而一个科研成果,却可能帮助更多人战胜一类疾病。”为了更好服务于临床,他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积极申报新技术新项目,多次获科技成果奖,主持国际合作课题、省部级和厅级科研课题11项,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多次。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约40篇,编写《脑血管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学》和《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专著2部。主持和负责国际合作课题和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所写论文获2012年度、2013年度和2018年度由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委员会举办的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论文奖。

责编:洪学智

一审:洪学智

二审:张丽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