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文化中国行·节气湖南|千年蔡侯纸,非遗亦未老
新湖南 • 文体动态
2024-05-20 08:25:35
首页头条收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雪怡

小满前后,日照充足,雨水丰盈,是南竹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国家级非遗竹纸制作技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省级传承人梁成富紧锣密鼓地采集制作原料。

近日,记者来到耒阳市,梁成富正在蔡伦竹海的山上砍料,采集一年的造纸用料。

5月16日,国家级非遗竹纸制作技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省级传承人梁成富正在进行“分张”环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出生于1977年的梁成富,成长在一个造纸世家。自记事起,他就开始学习造纸。

“从上山砍料、沤料、洗料、捣料,再打槽制浆、抄纸、压榨去水、分张、晾干,每一步都要耗费大量体力。有时候一天都在抄纸,腰酸背痛的。”梁成富表示,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做下来,至少需要4个月才能造出一张纸,光是沤料就得两三个月。

在捣料工序中,人的左脚往下踩着踏板,右脚悬空。悬在房梁下的绳子系着木棍,左手握以支撑,在左右脚一踩一放、交换重心的间隙,右手用一根杆子将料拨回木槌正下方。反复舂捣,直至看不见竹料的“筋”。

粗中有细,细中有密。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可以说是粗活,粗到要动用全身的力气,手脚并用,砍下并捣碎万斤竹子;也可以说是细活,细到抄纸时用到的竹帘都申请了专利,并得到不断改良,促进纸品质量的提高。

回忆起第一次造出纸的心情,梁成富激动地说:“这个祖祖辈辈营生的手艺可以传下来了。”

20世纪末21世纪初,传统纸坊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逐渐消失。但梁成富的纸坊却未关停,而是从竹海山上搬进城市,开启古法造纸技艺的新阶段。

2001年,梁成富带着蔡侯纸参加了耒阳举行的首届科技发明节,随后到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习所工作。2014年,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被正式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成富开始花费大量精力寻找、培养传承人。由于整个造纸过程“重体力”“讲技巧”,没有足够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本无法坚持,“一个人要学会所有流程、真正造出成品纸,8到10年才能出师。”

古老的蔡侯纸如今也有了新机遇。梁成富介绍道:“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如今在蔡伦纪念园、蔡伦竹海等多个景点进行技艺展演,也生产了一些文创产品,开展了研学体验活动,这些都成为学习、传播蔡伦文化、纸文化的重要载体。”

现在,梁成富还在摸索改进竹帘抄纸的力度、停留时间,隔离纸张的药剂制作,分纸等手工艺技巧,不断发展这门古老的技艺。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