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左宗棠致其女婿陶桄的三封书信首次公开展示——年逾六十,他仍忧思边疆安定
新湖南 • 文体要闻
2024-05-18 06:45:35
首页头条收录

左宗棠致其女婿陶桄的三封书信首次公开展示——

年逾六十,他仍忧思边疆安定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刘莹 林深

年近七旬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左宗棠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但伟岸形象的背后,左宗棠也有常人的喜乐与苦痛,面临个人、家事与国事的艰难抉择。

5月17日,在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长沙主会场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长沙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展示了左宗棠写给女婿陶桄(陶澍独子)的三封书信原件。其中的一封信记载了年逾六十的左宗棠在“公私俱极拂逆”(即国家和个人的事情都很不顺)情况下,仍然以国家安定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清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致陶桄(字少云)关于玉关军情与孝威赴陇上探望的家书长沙博物馆藏

左宗棠女婿后人捐赠书信

褐黄的信纸上,墨迹清晰,有的信纸上还有绿色的茶壶图案。这是左宗棠写给大女婿陶桄的三封信。

“修复得真好!《左文襄公全集》收录的左宗棠书信有上千封,但是他写给陶桄的不到十封。这次展示的三封信均未收录到书中。”看到修复好的三封信,省文史馆馆员、左宗棠后裔梁小进十分高兴。

2023年12月,清代经世派代表人物陶文毅公(陶澍)的六世外孙女郑逢漓将三封信捐赠给了长沙博物馆。

清左宗棠致陶桄(字少云)关于劝家中子弟读书治学及河西追捕盗贼的家书长沙博物馆藏

郑逢漓的母亲陶希健是陶澍后人。2018年,她在父亲福建故居的地下杂物室中发现了一个尘封多年的透明塑料文件包。里面有一个白色信封上写着“左宗棠手书”,是她父亲的笔迹。信封中有三封左宗棠的家书和一篇她父亲写的文稿《左宗棠书简原稿拾遗》,文稿中交代了三封信的来历:“曾在长沙陶家柳树园获得左宗棠书简原稿三件”。父母生前辗转到过很多地方,从国内的长沙、桂林到了新加坡、印尼,后来又回国到了广州和福建,家里很多东西都遗失了,但这三封信保存了下来。

“这三封信为陶家后人捐赠,通过对比笔迹和信纸,我可以肯定是左宗棠的亲笔原件。”梁小进说,这些信内容和品相完整,墨迹清晰,十分珍贵。

启动仪式现场,长沙博物馆还通过视频展示了馆藏左宗棠相关文物数字化保护修复成果。

遭逢变故,仍记挂国家安定

三封信写了什么?梁小进耐心解读。

能够确定年代的有两封,分别写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和十二年(1873年)。另一封年代较早,推测为清咸丰年间,大致内容是提醒女婿分清主次,不要沉迷于玩乐而荒废学业。严格要求子女,这一点在左宗棠此前的书信中都有体现。

写于清同治年间的两封信相距约一年半,呈现了左宗棠完全不同的两种心情。当时,左宗棠正在主持西北(今天的陕、甘、宁、青四个省、自治区)军务。在写于同治十一年的信中,他颇为愉悦地告诉女婿陶桄,长子孝威来看自己了,这个儿子很不错,盼望他有成就。自己的军务在年内可以忙完,希望能够回到家乡湖南,与家人到玉池山畔定居。

不过,在写于同治十二年的信中,左宗棠的心情急转直下。开头第一句就是他的二儿子孝宽到甘肃找他,告知长子孝威病逝。

清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致陶桄(字少云)关于玉关军情与孝威赴陇上探望的家书长沙博物馆藏

梁小进说,孝威是左宗棠的嫡长子,在古代尤其受到重视。在孝威逝世之前,左宗棠的夫人周氏与二女儿也去世了,他与周氏的感情非常好,又疼爱儿女,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长子逝世之后,他悲痛不已,“心中惘惘不知所为”,却因公务不得不留在关外,“不得不强自排遣,勉力支持。”

他还向女婿倾诉“公私俱极拂逆”,即个人与国家的事情都很不顺利。在新疆事务的处理上,朝廷所用非人,即“遣派丰、镐旧族,均非解事之人”。丰和镐是西周时期的都城,左宗棠用丰镐旧族代指满蒙贵族。

左宗棠干的是后勤工作。梁小进介绍,左宗棠也曾在别的书信中吐槽过“丰、镐旧族”,但“均非解事之人”这一句目前唯独出现在给女婿陶桄的信中。

虽然心情苦闷不已,左宗棠仍告诉女婿,自己名位愈高,应该有所担当。

“在左宗棠写了这封书信的两年后,清廷发生了海防和塞防之争,左宗棠向朝廷全力阐述了收复新疆的重要意义和治理新疆的可能性。”梁小进说,结合当时的情况以及左宗棠的其他书信,当时61岁的他已经在深度思考新疆的问题了。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年近七旬的左宗棠怀抱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理想抬棺出征,最终收复新疆。



责编:姚昕玥

一审:龙文泱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