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90后”社区医生,微信好友大多是患者|热辣湖南 青年有为
新湖南 • 风向标
2024-05-12 11:19:04
首页头条收录

(原载于5月12日《湖南日报》04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5月5日,湘潭市岳塘区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熊海波在给病人看X光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田超 摄)

“左嗲嗲,咳嗽的症状好点了没?等会给你抽血,等化验结果出来就知道是细菌还是病毒引起的。”5月5日上午,湘潭市岳塘区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房内,社区医生熊海波正在查房。

年近古稀的左嗲嗲咳嗽了一周一直不见好,熊海波初步诊断他患有支气管炎。“我看您以前中过风,用过哪些药啊?除了咳嗽,还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这位“90后”社区医生耐得烦,不仅细心询问病史和近期身体状况,还耐心解释病症和治疗方式。

(熊海波在给左嗲嗲做检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田超 摄)

作为社区医生,熊海波心里最挂念的是社区里的老年患者,他的微信好友也大多是患者。社区居民也完全信赖这位医生伢子,即使是转到市里大医院就诊,心里有疑虑还是会给熊医生打电话。

“治愈他人,也在被他人治愈。”熊海波说,每当看到病人恢复健康时露出的喜悦,他都会想起童年的自己,心里默默对他说:“你做到了!”

因为自己淋过雨,立志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熊海波出生于湘乡市中沙镇公略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比他大两岁的姐姐患有先天性重度哮喘。从熊海波记事时起,就常常看见父母背着姐姐四处求医。

当时基层医疗条件有限,一家人只能一次次辗转前往湘潭甚至长沙看病。为了多挣点医药费,父母先后外出务工。懂事的熊海波10多岁起就帮着悉心照顾姐姐的饮食起居。

但姐姐的病一直不见好转。“有几次紧急送到医院,医生都下了病危通知书。”看见姐姐发病时难受的模样、父母为姐姐辛苦操劳的身影,熊海波的心底悄然埋下一颗学医的种子。

“因为自己淋过雨,也想为他人撑一把伞。”熊海波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名医生,回到离家乡百姓最近的地方,让像姐姐这样的农村孩子看病方便一些,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再为看病难发愁。

(熊海波(左)上门为社区老人换药治疗。通讯员 摄)

2012年,熊海波顺利拿到医师执业资格证书,正式成为一名基层执业医师。

基层需要的是能治病、会预防、懂康复的全能型医生。而熊海波学的是内科,如何快速成长为全科医生?

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外科、儿科、急诊急救等不同科室的专业知识,先后2次赴上级医院全科医学科进修,还拜了湘潭市名中医赵新红为师。

2015年,熊海波通过全科转岗培训,成为一名全科医生。现在的他,既能看最常见的“头疼脑热”,也能懂不多见的“疑难杂症”。

扎根基层12年,给老百姓稳稳的“医”靠

“我这几天头痛得厉害,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熊医生可以上门给我看看病吗?”

“熊医生,我父亲患了脑梗瘫痪在床,住院时留置的导尿管一直未能及时更换,可以请您上门为我爸更换导尿管吗?”

……

熊海波和团队成员钱婷、周朝春是社区2000多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只要接到特殊居民的就医需求或紧急消息,他们就会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提供及时、高质量的上门出诊服务。

(熊海波(右)上门为社区老年居民进行健康监测。通讯员 摄)

今年1月,五里堆街道江滨社区居民向女士的婆婆在公园不小心滑了一跤,第二天,向女士带婆婆来社区医院找到家庭医生熊海波。

熊海波安排老人拍片,结果显示踝关节多处骨折,必须住院手术治疗。他随即联系了湘潭市中心医院骨一科,安排老人进一步就诊。从住院、做手术到出院,前后不到一个月,老人的伤势已基本痊愈。向女士送来一面锦旗,写着“分级诊疗制度好,双向转诊效率高”。

“这是对我们实行分级诊疗制度的肯定,也激励着我为患者提供更高效、贴心的医疗服务。”熊海波说。

(向女士和家人为熊海波送来锦旗。通讯员 摄)

在五里堆街道,小病找家庭医生看病、大病请他们帮忙转诊已经是居民的共识。

但熊海波刚来基层时,社区医院综合实力不强,老百姓不认可。大家普遍觉得,“小医院”没有“好医生”,看病还得去大医院。

“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行以及湘潭市紧密型医联体的逐步建设,社区医院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居民看病往基层医院跑的次数变多了。”湘潭市政协委员、全科副主任医师、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爱良说,“像海波这样有情怀、医术精的青年医生也在基层扎下根,成为了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靠。”

(熊海波团队获2022年度湖南省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熊海波获湘潭第五届“中国医师节”优秀家庭医生。通讯员 摄)

近几年,熊海波和同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2023年4月起,在社区医院第一书记杨梨的指导下,张爱良、熊海波和同事主动联系清华大学的专家,利用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对辖区内居民进行慢阻肺病高危因素筛查,最终将123名确诊患者纳入慢阻肺慢病管理系统,指导他们进行药物及康复治疗,同时对未确诊的高危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切实降低了社区居民慢阻肺发病率,这一做法入选了“2023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

(《以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项目,积极落实医防融合》入围“2023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

扎根基层12年,熊海波的单日门诊量最高超120人次,治愈率和治疗有效率均高达95%。

熊海波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能让他们在家门口看好病是我最大的心愿。”

【短评】

为基层青年医生成长创造友好环境

黄欣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重要屏障,其人才队伍水平直接决定这道屏障是否坚实稳固,像熊海波这样的青年全科医生是基层医院的未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友好环境亦是造福每一位基层百姓,让人人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诊疗服务。

如何让更多年轻医生在基层留得住、有发展?提高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提供培训学习机会、畅通职业发展渠道,都是为年轻医生在基层安心扎根注入“强心剂”、吃下“定心丸”。更重要的是提供平台打造舞台,让年轻医生在基层更有获得感、价值感。

作者:黄欣然

责编:黄欣然

一审:黄欣然

二审:苏莉

三审:蒙志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