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从农村走出,她甘愿成为“泥腿子”——袁隆平的精神催生梦之花
新湖南 • 文体要闻
2024-05-07 18:48:05
首页头条收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正可 摄影 李健

“就把这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叫作野败吧……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遍布全球梦。”

5月7日,湖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楼国际会议厅内座无虚席,“我想成为这样的青年”——广播剧《禾下乘凉梦》青年学子分享会在这里举行,近百名师生专注地聆听着一个夹杂湖南口音且略显沙哑的声音讲述关于梦想与钻研的故事。

5月7日,广播剧《禾下乘凉梦》青年学子分享会在湖南农大举行。李健 摄

配完袁隆平的声音,他在录音室抽泣

四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艺术再现了袁隆平攻克杂交水稻过程中实践求真、不计功名、忘我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广播剧没有视觉表达,声音演绎是核心,也是精髓。为了让音频贴近袁隆平本人,更符合听众的期待,湖南广播传媒中心的主创团队在反复研究袁隆平的音像资料后,抓住了其音色厚重略带沙哑、音调携带湖南口音的特点,并在全国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演员筛选和试音。

最终,这一重担落在了青年配音演员李昊甲身上。为此,李昊甲提前半年推掉了所有影视剧的配音,专心致志学习湖南方言和袁隆平的发音习惯。

“录制完最后一集,李昊甲在录音间里默默地抽泣了20多分钟。他舍不得离开这个角色,并沉浸在对袁老的追思之中。” 湖南广播传媒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何帅透露。

李昊甲说:“能够用声音演绎袁老,是我莫大的荣幸。袁老的故事也在鼓励着我,成为有理想敢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近百名师生专注地聆听广播剧。李健 摄

她曾想摆脱“泥腿子”,却又回到泥土中

《禾下乘凉梦》不仅是一部广播剧,也是一堂“耳朵里的思政课”。在分享会上,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西南大学的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代表共同探讨新时代青年的样子。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青年教师卢学丹讲述自己与杂交水稻工作的不解之缘。李健 摄

卢学丹是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系的青年教师,并从事杂交水稻的种子资源创新和重大新品种的培育。和袁隆平一样,她成长在江西,工作在湖南。

20岁那年,卢学丹来到湖南求学,第一次在袁隆平的基地田边见到了其本人。她给父母拨去电话,激动地喊道“我见到教科书中的真人了,太开心了!”那一年,热爱的种子埋在了她的心底。农村出身的她,曾想通过努力读书摆脱“泥腿子”的命运。而现在,她甘之如饴。

“袁老有个‘禾下乘凉梦’,我也有我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拿稳袁院士的接力棒,带领学生们发展现代化农业,振兴民族种业。我从泥土中来,又回到泥土中去了。”卢学丹说。

湖南农业大学2022级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卓乐希望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李健 摄

湖南农业大学2022级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卓乐深知农业科学的艰辛与责任。“2023年盛夏,我在衡阳的水稻田里取样,实在热得不行了,就钻进稻田里,俯身坐在田埂上休息,水稻的清香让我感到踏实,看到周围的稻浪都比我高,青翠的稻穗透露出即将到来的丰收,我想这也是禾下乘凉梦的一种。袁爷爷是我们农学生科研道路上的航标灯,我也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创新守护粮食安全。”

湖南大学学生黄梦婷,听了两遍广播剧,数次落泪。“袁爷爷的人生轨迹激励着我,既要吃得学习钻研的苦,也要品得生活的苦。说真话,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

中南大学学生李馨茹说:“对于我们青年人而言,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应该像水稻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拔节成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人间大地。”

四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由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携手九江市委宣传部、德安县委宣传部、慈文传媒、中国传媒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制作,先后在湖南交通频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文艺之声、学习强国、新华社新华广播、5G智慧电台全国1021家县域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刊播。接下来,该剧将在湖南省100多所高校的校园大喇叭中向广大青年学子播放。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