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明 陈峰
核心提示
中国古代书院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学术传统,更是世界级的文化名片。新时代背景下,书院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4年4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古代书院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学术传统,更是世界级的文化名片。新时代背景下,书院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将现代教育、前沿科技、创意传播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机融合,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以现代教育激活书院文化基因
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构筑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基因。书院教育的具体规制,随着不同时代教育政策、目标、需求的变化而因革损益,不断更新。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对书院大门悬挂的那副著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进行了创造性解读,认为“于斯为盛”的“斯”字也指“这个时代”,殷切勉励当代大学生争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岳麓书院是传统书院纳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典范,自上世纪80年代全面修复以来,逐步恢复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物保护、社会服务等功能,设立历史学系、哲学系、宗教学系、考古学系等教学机构,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以现代教育激活书院文化基因,需要立足现代教育发展对书院文化予以鉴别、吸收、转化,使之服务现代教育改革创新。
具体而言,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书院注重讲学会友、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可为研讨式教学、小班化教学提供重要借鉴;在教学内容上,古代书院教授的经史子集之学,可以通过选编选注等形式转化为教材或读本,进入贯通大中小学的人文素养课程;在科学研究上,要继续深化跨学科特色,综合运用历史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的前沿视野与技术方法推动书院研究,系统整理中国书院史文献,深度挖掘中国书院制度的流变与意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书院研究体系;在管理模式上,大学书院制改革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新模式。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注重环境浸润熏陶,加强师生心灵沟通,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尽管国内高校围绕大学书院制改革的路径各有特色、不尽相同,但均高度关注价值塑造、人文关怀与通识教育,这与传统书院所承载的学以明伦、学以成人之道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以前沿科技引领书院文物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文物传下来、活起来,必须加强文物保护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使前沿科技与文物保护相得益彰,更好发挥文物资源存史育人的功用。
具体的保护行动中,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书院的原貌和精神内涵。这要求我们在进行修复和维护工作时,必须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尊重历史原貌,避免破坏原有的文化氛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书院文化遗产得以数字化保存。通过对建筑、古籍、碑刻、壁画等书院文化遗产进行多图像三维建模、3D打印,可以高精度、快速获取文物三维几何数据,将其转化为数字信息,实现永久保存。
环境监测技术、材料科学技术、智能管理技术对书院文物的长期保护,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如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控书院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确保文物保护的环境。又如,纳米技术在清洁和修复文物中的应用,能够在不破坏原有材质的前提下去除污垢和腐蚀物。新型的保护材料既能有效隔绝外界有害物质,又能保持文物原有的视觉效果。再如智能管理技术,通过集成的数据管理平台,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每一件文物的状态,及时作出保护决策。同时,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潜在的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前沿科技的运用,能有效提升书院文物保护的质量和效率。数字化技术让文物得以“永生”,环境监测技术确保文物保存环境稳定,材料科学为文物的清洁和修复提供了新方法,智能化管理系统则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演进的时代浪潮下,前沿科技对书院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以创意传播深化书院文脉传承
千年书院文脉是中华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工作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能盲目排外,而是要守正创新,汲取众长,“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文化要复兴,文脉要传承,主体是人民。在书院文脉传承的过程中,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将看似“高大上”的书院文化以创意传播、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民众之中,将书院文化的精髓转化为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
书院要根据历史、地域、功能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凝练书院文化品牌,突出功能导向,提高辨识度与吸引力,避免千篇一律、一哄而上。经济文化条件较好地区的书院,可以考虑通过举办讲座、学术研讨、专题展览等活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深度挖掘书院史上著名人物、文献、事迹,创作故事化内容,以短视频或微电影方式呈现,提高书院文化的网络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开发互动体验项目,如AR、XR、VR等导览方式,使人们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古代书院的生活和学术氛围,身临其境地感受书院文化。
经济文化条件相对较弱地区的书院,应当强化书院的地方文化特色与社区服务功能,将书院打造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例如,将书院建设与社区养老托育、志愿服务等工作融合,开展以书院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歌咏等兴趣课程,依托传统节日举办书院文化活动,将书院打造成社区图书馆、文艺工作坊、街头博物馆,在满足当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文脉传承落地生根。
【作者分别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湖南省社科重大学术和文化研究专项“岳麓书院与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究”(21ZDAZ01)阶段性成果】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