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蓉 通讯员 王可心 李源凯 邓喜萍
祭祀先师,追思先贤。3月24日上午8时18分,昭潭书院的湘潭文庙内礼乐重现,厚重的大成门徐徐打开,湖南科技大学“天开文运庙学合一”甲辰岁湘潭文庙春季祭孔大典跨越千年历史,传承中华“礼”文化。
“至圣先师”是中国人对孔子的崇高礼赞,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和怀念孔子举行的隆重仪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赖文庙而进行的祭孔典礼和诗书传习,寓意着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文庙内庄严肃穆、鼓声阵阵,在身着赤罗衣裳的主祭官引导下,恭立在大成门外的嘉宾及科大师生佩戴儒巾、整理衣冠沿两侧的台阶拾级而上,祭祀先师,追忆先贤。来自孔子研究院的领导专家与社会各界人士、相关学者代表相继向至圣先师孔子敬献花篮、行鞠躬礼。
祭祀孔子的活动始于公元前478年,最初每年秋季一次,到东汉时实行春秋两祭制。本次仪式传承传统,分为启户、迎神礼、敬献花篮、读祝、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经典诵读、撤馔、送神礼等10个环节。佩戴儒巾、演绎祭孔佾舞、诵读儒家经典……古老的祭孔仪制在此刻栩栩如生。
大典沿袭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释奠礼”的传统,分为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献官依次步入文庙,依照古代书院祭孔的三献礼仪,以穿越古今的经典仪式表达了对古圣先贤的敬重。祭孔仪式在《论语》等儒家经典篇目选段的诵读中进入了尾声。
“左手持籥,右手秉翟……通过参加佾舞排练活动,我了解了祭孔仪式中的传统文化,在庄严而古雅的歌乐声中修身养性,切身体会“仁、义、礼、智、信”的艺术表达,让我沉浸式感觉到科大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黎锦晖音乐学院21级本科生任佳田参与了此次祭孔佾舞的演绎。她表示,通过祭孔仪式可以让更多年轻人知晓文庙、关注文庙、了解文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发扬光大。
湘潭文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现位于湖南科技大学昭潭书院校区内,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湖南科技大学根植文庙的深厚文化底蕴,将学术研究、教育等文化领域与文庙文化结合,让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古建筑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
祭孔大典结束后,湖南科技大学第二届“文庙与儒学”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相关学者、专家共聚科大,以文会友、交流文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新思想成果。
甲辰岁湘潭文庙春季祭孔大典祭词
(石印文 执笔)
维公元二0二四年三月廿四日岁次甲辰丁卯月丁亥日,湖南科技大学 贺泽龙 于湘潭文庙率全体师生,谨具鲜花时果珍馐、雅音仪仗佾舞致祭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灵前曰:
夫唯孔圣,生于微末,志在庙廊。礼乐精通,幼操儒者之业;诗书淹贯,壮秉舌耕之劳。设帐授徒,三千现峥嵘头角;订经删传(仄声),六艺得流播津梁。列国周游,述而不作;万民同祀,圣且如神。倡德曰仁;治邦彰礼。至道之行,致君尧舜;初心所指,天下为公。化育多功,是九州之物望;典型在简,作万世之儒宗。
况我潭城,远延名教,广播仁声。以南宋绍兴初期,即兴文庙,祀像承源,绝学远自于鄹邑;开坛设学,英才初甲于神州。凡九百年,兴废废兴,足证香烟未绝。迨至近代,文教中兴,学风日炽。士子皆以经世致用为指归,湘潭几为中华人才之渊薮。而文庙与昭潭书院之兴,实其原也。
及夫当今,文庙与书院实则一精神棲息之所,或曰文化符号而已也。位居湖南科技大学雨湖校区。辛丑修葺,癸卯竣成。于是天地刚柔,圣道因兹兴而扬矣;湖山钟毓,科大以此拓而广之。和合大同,素许为黉堂价值;工科师范,遂并为学海梯航。唯实惟新,至诚致志;有教无类,仁友礼贤。城虽古郡,其命惟新;学达中西,其宗在贯。为徒者在明明德,为师者己达达人。综合性规模,世人瞩目;双一流创建,重任在肩。与时代同频,共输名校力量;以梦想为马,掀开盛世篇章。仆董其衔,犹惶且恐。窃思大邦之教化,无碍宫墙;圣德之敷荣,更叨山水。惟以俭廉相督,不负深期;勤勉自持,方侪清誉。今逢春祭,敢竭鄙诚。恭献俚词,聊申膜拜。尚祈圣泽,不薄湖湘;愿得英才,同承雨露。是则 仆与科大师生之幸也!
伏惟尚飨。
作者:余蓉
责编:余蓉
一审:余蓉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