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日报》这篇一版头条,看看作家们怎么说……
新湖南 • 文体要闻
2024-03-16 13:05:17
首页头条收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16日讯(记者 刘涛)3月15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春到清溪——“乡村振兴的文学样本”益阳周立波故乡见闻》后,引发强烈反响,很多作家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评论,表达看法。新湖南摘录部分,与各位读者分享。

《山乡巨变》大型群雕。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凯——

1955年,周立波携全家从北京回到故乡清溪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巨著《山乡巨变》。他向人民虚心学习的诚恳态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热忱实践,让他对生活有了独到深刻的理解,也让他的文字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今天,在清溪村,周立波的精神遗产被发扬光大,文学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力量,清溪村成了一个充满花香和书香,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清溪村因文学而结缘四方,因文学而成为了周立波笔下美丽的花园,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这是文学与乡村建设成功结合的典范,“文学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在这里深入人心。

湖南日报《春到清溪》这篇报道,生动鲜活,选材精当,很好地体现了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有限的篇幅,让读者重温了周立波先生的文学履迹,感受到他的精神之光。

中国作协将进一步深化与湖南省的合作,加强统筹谋划,推动文学事业与乡村振兴紧密对接、深度融合,使清溪村的振兴之路走得更加坚实、精彩。

游客在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周立波故居参观。

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副主席胡金华——

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像一场无声的春雨,《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春到清溪——“乡村振兴的文学样本”益阳周立波故乡见闻》拂过三湘大地,迅速传遍神州,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给人们,特别是文学工作者带来了积极向上的美感,给社会带来了文学的力量和精神的动力,是一曲催人奋进的正气之歌。

作者以文学的语言串起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记载着一座村庄的深刻变化,传承了一种不朽的精神。清溪村的巨变,不仅是对文学巨匠周立波的告慰和缅怀,更是从历史的记录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农村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乡村振兴的美好,从而感受文学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未来的召唤。

我自小经历的生活、接受的教育、看到的父老乡亲、目睹的时代变化,使我读着这样的报道时感到格外亲切,尤其是曾深受周立波文学思想和风格的影响,曾自觉地为清溪村鼓与呼过,更觉得感动。从中也看出一个作家、诗人的立场观点之重要。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学工作者的人民观点立场不应变化,应该努力学习周立波,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希望我们多一些清溪村。

继《文学里的村庄》后,湖南日报又推出这一力作,说明了作者和编者的眼光,思想的穿透力不言而喻。这样的报道文风朴实自然,我们读后如沐春风,特别喜欢。希望湖南日报经常有这样的力作。

周立波故居外的周立波雕像。

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长沙市作协副主席奉荣梅——

周立波故居修缮后,清溪村开始新农村建设发展文旅产业时,我曾到过清溪村,故居前有口荷塘。十年之后我再到清溪村时,荷塘已经扩张成片,各种花色四季不断,特别是铁路桥墩上巨型连环画和长长的清溪雕塑画廊,生动呈现了一幅幅农耕画卷,流淌着浓郁的乡村烟火气息,让清溪村这个文学原乡有了更加独特的文化气质。

徜徉点缀乡间的书屋、剧院、藏书馆等,更切实感觉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巨大能量。乡村振兴,首先需要文化、精神的引领与振兴,21座作家与出版社书屋,是一座座通向未来的梦想之屋,更具象地给乡村文化引流。

儿童文学清溪书屋。

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长沙市作协副主席方雪梅——

从清溪村回来不久,就读到湖南日报上刊登的《春到清溪——“乡村振兴的文学样本”益阳周立波故乡见闻》一文,感觉特别亲切。其字里行间洋溢着的乡村烟火气,让人如行走在柳烟绿李花艳的清溪村村道上。

看得出,撰写此文的记者们,是带着热情与激情,围绕文学助力乡村振兴,做了深入扎实的采访。当年周立波回乡,与村民同吃住、同劳动,深深扎根于人民中,方有《山乡巨变》的宏大叙事。今天,《春到清溪》一文的记者们,显然也沉到清溪村最真实最原生态的乡村生活的肌理中去了,触摸到清溪巨变的节律。文中所涉及的人与事,鲜活生动,充分展示了以事实说话的新闻真实性的力量。且全文站位高,着墨接地气,读之如行云流水,不失为一篇佳作。

清溪村荷塘。 

长沙市文联文学编辑、主任记者朱敏——

我当过多年记者,今年3月在省作协组织下到过清溪村采风,湖南日报的《春到清溪——“乡村振兴的文学样本”益阳周立波故乡见闻》一文,让我一看就眼前一亮,倍感亲切。这是记者们深入清溪村一线采写的一手见闻,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有着生动的笔触表达,呈现出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为人民书写的人,人民深深记得”,这也是我行走在清溪村时的最大感受。

清溪村的人们受益于周立波,怀念着周立波,也在努力传承周立波的文学事业,播撒文学的种子,收获文明的果实,用努力与智慧成就周立波“使清溪村变成一座美丽花园”的梦想。这正是文学的引力、张力、魅力所致。

清溪剧院。

长沙市作协副主席,天心区作协主席简媛——

读了今天湖南日报的《春到清溪》一文,又勾起了我的回忆。那天在清溪,我问自己,也问一同出来的文友:“你因为什么来到清溪?”其实我刚问出就后悔了,因为我们的答案必然是一致的。

这里有中国文学的魂,这里是著名作家周立波先生的家乡,是《山乡巨变》的生长土壤。如今的清溪村,正是我心中理想的模样。这里山美、水清,书香和花香一样浓郁。村里的21座文学馆像夜空中的21颗星星,它点燃所有文学爱好者的梦,也照亮所有乡村振兴前行者的路。

今天的清溪村,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积淀与时代气息并重的文学村庄。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也能更深入思考文学对于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

我期待五湖四海的人们都向往和来到这个地方,这是乡村的另外一种生活样态,它是读书人的桃花源,更是所有追求文明者的精神家园。

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 

《创作》杂志编辑杨红燕——

读了《春到清溪——“乡村振兴的文学样本”益阳周立波故乡见闻》,很受用。本文紧扣“文学”主题,从文学的“引力”“张力”“魅力”三个方面透视清溪村实现“新山乡巨变”的内因和外力,展现清溪村在乡村振兴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展望清溪村生机勃勃、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人感受到文学助力乡村振兴的可实施性、可持续性并为之赞叹,让人领略到“文学清溪”“文旅清溪”“文明清溪”的美好蓝图并心生向往。作为编辑,我们要做好本职工作,让更多书写美丽乡村的好文章呈现给读者朋友们。

清溪村红色基因清溪书屋。

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张雪云——

今天读到湖南日报头条《春到清溪——“乡村振兴的文学样本”益阳周立波故乡见闻》这篇报道,真是感同身受,深受鼓舞。清溪村因周立波先生、因文学而广结善缘。这个春天,清溪村又因文学再一次被聚焦。

这篇报到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接地气,聚民心,记者们做的功课很扎实,不仅描绘了清溪村的美丽景色,还采访了大量的本地村民,通过讲述,村民们的变化跃然纸上,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当下现实的描摹,更有对未来的展望。在充满灵气的文字叙写中、在鸟语花香中融入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读来让人欣喜。

(参与采写:曹辉 邢玲 张佳伟 廖慧文 胡雪怡)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