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金旺 张云梦 曹辉 邢玲 张佳伟 胡雪怡
仲春时节,暖风习习,清溪潺潺。记者来到“人民作家”周立波的故乡、“中国文学之乡”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蹲点采访,追寻文学村庄里春的足迹,探访文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清溪样本”。
文学引力无穷,69年前播下的“种子”已生机勃勃
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
1955年,周立波携家人从北京回到家乡,扎根农村,自觉将“作家周立波”变身“农民周立波”,创作出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69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再回首,周立波和他的《山乡巨变》,到底给清溪村留下了什么?
环境优美的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在我们村,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见过周立波,有的还跟他一起干过农活,我们这些年纪轻的都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90后”村党总支委员、土生土长的清溪伢子邓旭东说。他听老人们讲起过,1988年,参加周立波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们,在书中“亭面糊”原型人物邓益亭家的屋场上开了个会。人家要邓益亭发言,麦克风举到眼前,年过八旬的他开口只说了一句话:“周立波是个好人,作田很里手。”满屋场人把手掌都拍红了。
因为,不作田的人,是写不出“烂秧”“插田”“双抢”这样的场景的,更不知晓“插秧莫插狗脚禾,扯秧要扯灯盏窝”这些作田技巧的。
这话得到了周立波侄儿、今年84岁的周兆民的印证。曾跟满叔周立波住过两年的他,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和满叔住一起的那段时间,他一早出门参加劳动,下午他就看书、看报,走访村民。晚饭后继续走访,和村民交谈。”周兆民回忆,“经常很晚的时候,还能听见他在木板楼上来回踱步的声音。”周立波刚回到村里时,村民都知道他“在北京当大官”,都称他为“周部长”。相处一段时间后,晚辈们都亲切地叫他“周伯伯”,长辈们喊他“立波胡子”。
为人民书写的人,人民深深记得。
周立波故居内的周立波铜像。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不来看他一眼,我死不瞑目。”今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周立波故居纪念馆馆长曾虎接待了一批从陕西远道而来的客人。25人陪着家中最年长的长辈,到周立波故居拜谒。老人今年97岁,曾是一名教师。“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我看了好多遍。他是我们农民的亲人。我唯一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一定要来这里看一看。”老人说。
“每个人心中都应深藏一部文学作品,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那一部’。”这句话,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清溪书屋的门口,也精准击中不少文学爱好者的心窝。
这两年,因文学而赴清溪者众。长沙“60后”媒体人邓丙午自去年9月来过一次清溪村后,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已前前后后和一众闺蜜好友来过16次。她毫不吝惜表达自己对这个地方的喜爱:来益阳清溪村作家书屋,亲近一下有分量和质感的文字,何尝不是对过往青葱岁月的怀想?她形容清溪村是“一生总要回望一次的少年文学梦”,认为“老一辈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风令人景仰,值得发扬”。
清溪村荷塘。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清溪村,也因周立波、因文学而广结善缘。
2022年和2023年,中国作协连续两年组织知名作家来清溪村开展系列活动,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做人民的学生”。王蒙、贾平凹、梁晓声、阿来、迟子建等作家和一些出版社在清溪村已建起了21个清溪书屋。村里还建有能藏书50万册的“国字号”珍藏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目前已收到全国各地作家捐赠的签名版图书5.8万余册。
69年前,周立波在清溪村播下的文学种子,到今天已生机勃勃、书香处处。
文学张力无限,农家小院成了“诗和远方”
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在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嘱咐在场的文化工作者
“开门闻花香,关门闻书香。一不小心,我家竟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话里颇有些文学味的,是立波清溪书屋的主理人、清溪村村民卜雪斌。
从一名“黑脸”矿工到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屋主,卜雪斌这“跨界”玩得够溜。周立波居安思“安”、捐建梨园的故事,他信手拈来;诗一般的语言张口就来:“我们这里房前屋后都有花,菜园子里种满瓜,荷花塘里捞鱼虾,盼你们回来多吃、多住,把这里当成家!”
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清溪广场,喜庆丰收群雕刻画了一幅丰收图卷。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卜雪斌在清溪村并非个例。
《额尔古纳河右岸》《曾国藩家训》……迟子建清溪书屋主理人、今年42岁的清溪村村民孙桂英,一口气说了20多个书名。在黑龙江嫩江边长大的她,嫁到清溪村已快20年。从去年6月7日到书屋上班后,她体验到什么叫“近书者智”。“名人传记看多了之后,很少有以前拧巴焦虑的感觉了。现在一两天不看书,就觉得缺少点什么。”
“大堰河这么有名的河,你知道是在哪里吗?”艾青清溪书屋主理人张亚群经常被游客问起这个问题。“‘大堰河’可不是一条河,是艾青乳母的名字。”张亚群总是笑着,将艾青的生平、创作背景娓娓道来。“你哪里毕业的?是不是读过很多书?”游客好奇。张亚群笑得更欢了:“我就读了个初中,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就是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21家清溪书屋管理员的组长。每家书屋作家的创作背景、相关故事和代表作品,她也知晓一二。依她的话说:“身为文学村的村民,如不了解文学,不像话。”
清溪书屋的书,不仅村民爱看,更吸引着不少文学爱好者前往。2023年,21家书屋共接待读者65万人次。
打卡珍藏馆。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秦钰雯 摄影报道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儿童文学清溪书屋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尤为火爆。书屋根据儿童群体的兴趣点进行精准化设计,主要以书屋、游戏、游乐、影视、互动小课堂等方式进行多维度设计开发。可供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有上千册,包括童话、科学读物、历史故事等。书屋开放以来,益阳市民谢箴几乎每个周末会带孩子来看书。
“我们村里不只书屋多,文明志愿者也多。”清溪村老支书贺志昂介绍,村里建起村民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参与的3个网格群,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刚刚看的、聊的都是‘多’,其实我发现村里有一‘少’——好像没在村里看到棋牌室。”记者好奇。
“有一家,供六七十岁的老人白天玩玩扑克。”贺志昂笑道,“还有一‘少’,我们村里婚丧大事都提倡从简,丧事不摆花圈不放鞭炮,喜事不搭拱门不设舞台,且尽量控制在10桌以内,真正做到移风易俗,切实减轻村民负担。”
当文学的种子撒下,文明的果实已在清溪村蓬勃孕育,成风化人,引领时尚。
文学魅力无边,让村民既强“脑袋”又富“口袋”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的讲话
清溪村有书香,又不只有书香。
充满童趣色彩的儿童文学清溪书屋。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谢林港镇党委委员欧阳鹏介绍,近些年,益阳市围绕“文学清溪”“文旅清溪”“文明清溪”三大名片定位,打造了连环画长廊、映山红花谷、立波梨园等多个景点,开发了清溪剧院、清溪智慧农业展示馆、清溪里民宿、露营基地等文旅项目,并着力培育“乡村+文学+旅游”的特色产业之路,探索“公司+集体+农户”的管理模式,为村民提供清溪书屋管理员、电瓶车司机、保洁员等近100个就业岗位。同时鼓励村民参与文旅配套服务,办起大大小小的擂茶馆、农家乐等20多家,农家摊点30余个,5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2023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同比增长40.3%;带动村集体收入12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欧阳鹏细数的数据里,写满文学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新时代的清溪村变富了、变美了、变强了,“大雁”也纷纷归来了。
贺志昂介绍,近四五年间,60多名年轻人陆续从广州、深圳、长沙等大城市回到了清溪村,投身乡村振兴。现有村两委班子11名成员中,“80后”“90后”就有6人。
“他们都是些有知识、有闯劲的年轻人,在外边‘搞出了些名堂’,回了村,更是挑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梁。”贺志昂说,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邓立平,跑部门、联系燃气公司,让村里480多户村民用上清洁能源,成为益阳市首批“天然气进村”的村庄之一。
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俊的爷爷是周立波的侄儿,和周立波睡过一张床。关于周立波拿稿费给村里修路、建果园、办广播站的故事,周俊从小就听过。回村后,他发挥自己项目管理的优势,负责村里人居环境整治和项目协调工作。每天早上8时到村部,经常加班到凌晨,他干得浑身是劲、管理得井井有条。
开起了直播。
负责宣传的村党总支委员邓旭东更是村里的“明星”。前些年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的他,工作之余通过“小东哥说益阳”视频号传播立波文化、益阳文化,拥有了不少粉丝。他们一家,父亲爱作诗,母亲是文艺骨干,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水间的家》栏目就将镜头对准了他们。
周立波曾经在《山乡巨变》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记者眼前的清溪,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文学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的清溪村真正实现了“山乡巨变”,变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
责编:肖秀芬
一审:刘涛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