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东江湖蜜橘文化节“我与橘的故事”⑭| 三等奖作品: 《忆往昔,橘农精神代代传》
新湖南 • 醉美资兴
2024-02-21 15:56:44

文/何铁华

《忆橘乡》

      春雨霏霏枝更绿,烟波渺渺一扁舟。

      庭前芙蓉三两朵,沿岸石柃忽如雪。

      云淡雁归湖似镜,橙红灯笼漫山头。

      戎装戍边二十载,梦里几回橘柚香。

注释: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离开家乡(橘乡-清江镇),戎装戍边多年,依然常常怀念家乡的故土人情,梦里经常见到橘柚飘香的丰收情景。曾记得春雨绵绵,春风拂过之后,经过冬天霜露历练的橘树,枝头悄悄长出嫩芽,给人一种新气象、新气息。看到东江湖畔橘农们泛舟去橘地里劳作的画面,仿佛就像是在山清水秀天蓝橘绿的人间仙境里,如梦如画(作者赞美家乡东江湖风景如画、江山多娇)。待到四五月门前芙蓉(荷花)才三三两两开放,忽然间,湖两岸的石柃花(橘花)如皑皑白雪一样铺满山头(因人们平时很少注意到橘花开放,作者用“忽”字,让人感觉很突然的意思,前后句形成鲜明对比)。经过橘农辛勤劳作,浇水施肥,除草灭虫和炎炎夏季的孕育,待到秋高气爽、大雁南归之时,便是橘柚收获之季,一眼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的小红灯笼摇曳起舞(作者用“漫”字,彰显橘子之多,遍地都是,山涧地头,大获丰收。“橙红灯笼”既指橘子的品相一流,又展现了大丰收时乡亲们的喜悦之情,就像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挂满红红火火的灯笼庆祝一样)。同时,也隐喻了在党的三农好政策下,在政府的倾心关怀下,在橘农们的辛勤劳作下,开启了快速致富的幸福密钥。

春去秋来,花落花开,世事悠悠,年光冉冉。去日橘里与亲别,今日橘盛又一年。离家二十载,不忘橘乡情。

秋风凉起,吹到了心坎里,秋橘甜蜜,勾起了儿时回忆,喜闻家乡蜜橘获丰收,我与清江人民同欢喜。虽携笔从戎二十载,但从未忘记清江对我的养育之情。任逝者如斯,仍时怀感恩之心,感谢辛勤质朴的老橘农养育了我,感恩赓续永恒的橘农精神培塑了我,更感怀绿水青山的大美橘乡成就了我。

橘之新生——一声号召,听令景从,矢志不渝跟党走

思绪随着秋风来到了我的儿时。1986年,随着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东江水电站的完工,奔腾的东江水被拦腰截断,形成了东江湖。碧水云天,烟波浩渺,水进人退,政府一声号召,六万乡亲离开了熟悉温馨的小家,舍弃了世代耕耘的农田,坚定不移响应政府号召,跟随组织移民搬迁。东江湖岸,到处都是乡亲们忙碌迁徙的身影,那扶老携幼的人流、星夜待发的车队、故土难舍的泪水,一幕幕都镌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望着乡亲们背井离乡、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的背影),无形之中更是感染了年幼的我。六万乡亲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续下了一江碧波荡漾的深情。六万人步入新的生活,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我们以后靠什么生活呀?——开荒种橘”这是政府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致富的路子,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我蹲坐在一群叔叔伯伯中间,听着他们讨论着什么,那时候我不懂,只知道他们做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决定——开荒种橘。其实乡亲们从未种过橘,是否成功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他们始终相信党和政府的安排。经历过社会更迭甚至枪林弹雨的乡亲们没有退缩,勇敢向前,攻坚克难,而时间证明了一切——党和政府的决定是正确的,清江人民跟随党和政府走是正确的,开荒种橘成功了,从此清江就有了一张靓丽的名片——清江蜜橘。回想到这里,忽然觉得我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橘农精神紧密相连,幼时的我与种橘颇有缘分,也可以说是深受其熏陶。

2003年,我师大毕业,本可以顺利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但当年突发的伊拉克战争,深深震撼了我,落后就要挨打,无国何以为家?舍小家为大家的橘农精神早已烙在我心中,我也想与他们一样成为那忠诚担当、大爱报国之人,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教师工作,携笔从戎走上了参军报国之路。从军二十载,从西南边陲到中原腹地,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大漠,一声号令万马驰,昂首跃起威武前,就如当时乡亲们一样,始终坚持顾全大局,国家至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精神品格始终被清江人民一脉相承,他们用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言行,演绎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惊世之举,谱写了识大体、顾大局的英雄赞歌。

橘之青春——肩挑日月,手转乾坤,固本培元筑根基

自我记事起,就已经在橘子地里东奔西跑了,我曾在青年时种过橘树,现在仍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机械种植未能普及,种橘可谓之难矣,全靠纯手工劳作,拿起一把镐,扛起一把锄,背上一把锹,步履坚定地走向那荆棘丛生的山地,心中更满是激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挖槽子(种橘的一种坑,要求深宽皆一米)便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十二三岁的我干劲十足,一条接着一条地挖,我的成果得到了乡亲们的连连称赞,每每我都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浑然不知几个血泡已在我手中悄然破裂,血水掺杂着汗水,透着微微红色,浸染了大半个手掌。一个伯伯见状急切地跑到我的身边,查看伤口并安慰我,用手掌抚摸我的额头,他张开另一只手,我目瞪口呆,厚实的手掌布满了城墙般的老茧,那是岁月的洗礼,是勤劳的见证,更是生活留给他们的积淀。即使是这样,我却每天都能看到他们脸上最灿烂的笑容,因为朴素而又勤劳的清江人民始终相信,唯有向阳而生,方能苦尽甘来。挖槽子、铺毛草、精选苗、勤施肥,看似容易,实则困难重重。清江上游土地面积有限,开荒挖地便成了常态,无数橘农们化身愚公,一镐一锄一锹,开垦着属于他们的幸福之路。多少人手起茧了、皮变糙了、腰压弯了,这是愚公精神的体现,也是橘农精神的新生——无论道路有多坎坷,也不畏艰难困苦,以“干”字当头,以“实”字接地,用最坚实的臂膀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橘世界”。随风而动容易,听令而行却需要拥有一颗执着的心,作为一名“橘二代”,每当我面对高原的寒风、沙漠的酷暑、戈壁的荒凉,我都会想起我的橘农前辈们,越是艰难越向前,他们可以克服困难,我更应该秉承他们的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橘之成熟——乘风破浪,无畏艰险,日夜鏖战勇向前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接近成功,越会有更难的险阻。雨季过后,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为这个金秋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更大的挑战将如期而至——旱季。现在技术发达了,村村有水渠,家家有抽水机,可那时候这些技术如夏日落雪一样,想都不敢想,橘农们毫不犹豫地挑起水桶,选择肩挑背扛去给橘树浇水。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东江湖水造福了清江人民”,挑水虽难,却也是唯一的办法,一根扁担两桶水,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打响了人工抗旱的保卫战。现在想想,正是因为拥有无畏艰险的橘农精神,即使脚底起泡,即使汗流浃背,即使山回路转,也会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率部队上高原、穿林海、战戈壁的经历——在高原上,缺氧气不缺士气;在林海中,缺信号不缺信仰;在戈壁滩,缺繁华不缺韶华。现在我更想把橘农精神传递给每一名官兵,让他们都能以苦为乐,玉汝于成。

橘之收获——竭忠尽智,苦尽甘来,橘农精神代代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努力终会有收获。还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对我讲“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橘要一棵一棵地种”,母亲通俗简单的一句话道出的却是清江人民朴实纯真、脚踏实地的品质。当他们看着树上的累累硕果,喜悦在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竞相绽放。橘子的成长并不容易,要历经风雨关、干旱关和病虫关,甚至要经历寒风刺骨后,才能傲立枝头甘甜无比;橘农们同样也要经历苦累关、饥饿关和蚊虫关,度过无数个风吹日晒的日子,才能收获硕果幸福无比。无论再苦再难,橘农们都是幸福的,他们为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而感到幸福;他们为努力付出、收获满满而感到幸福;他们为生逢盛世、沐浴春风而感到幸福。我所在的单位,有这样一句话“干好一件事,光荣一辈子”,对于橘农们来说,种好橘树柚林,便是他们的荣耀。而对于军人来说,枕戈待旦、为国列阵,便是我们的无上荣光。 

十月金秋,渔歌唱晚,夕阳西下,湖光山色,让人荡漾起思乡之情,我的思绪早已跃入橘林中迟迟不肯归来,此时的橘林里必定缭绕着橘农们丰收的欢声笑语。橘树,是橘农们的希望,也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似梦似幻,随心而动,我仿佛又站在了橘子树下,看着满园的风光,魂牵梦绕。风遇夏花便增添了绚丽,灯遇火光便擦亮了黑暗,很庆幸我生在清江,长在清江,很庆幸我沐浴在党的春风里,继承着橘农们的精神品质。我带领官兵们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寒鸦凄切到军歌嘹亮,从荒漠无垠到红旗飘飘,那听令景从、肩挑日月、乘风破浪、竭忠尽智的橘农精神就是我内心最强大的力量。

思绪从追忆中回到现实,曾经那颗象征着橘农精神的种子,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二十载的军旅途中,我始终带着这些蕴涵着橘农精神的种子,沿途播撒在我脚踏的每一寸热土上,期盼着结出累累硕果……

作品评语:以上作品主题鲜明,构思新颖,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流畅,贴近生活,真实反映了清江橘的艰苦创业和美好生活,是库区橘农、清江人民移民后发展产业的真实写照。上述文章,评委认为评为三等奖,符合征文要求。


作者:何铁华

责编:张劲佳

一审:张劲佳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