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龙年说“龙” 这些藏在生活中和历史中的龙你都了解吗?
新湖南 • 世相
2024-02-10 18:37:40
首页头条收录

以“龙”为名



今年是龙年,大家拜年,少不了说龙年吉祥、龙马精神。很多地方还有舞龙庆新春的传统。

说到这儿,咱们国家很多地方地名都和龙有关,比如黑龙江、福建龙岩、吉林龙井、湖南龙山、山东龙口、贵州龙里、江西龙南、福建龙海、广东龙门、广西龙州、浙江龙泉。

还有四川新龙、陕西黄龙、香港九龙、贵州安龙、云南马龙、云南云龙、云南玉龙。咱们这算地名接龙吗?

接龙得字头接字尾,比如龙凤呈祥→祥云瑞气→气吞山河→河奔海聚。

聚精会神→神采飞扬→扬帆远航→航程壮丽。

以“龙”成文

说了这么多带龙的地名,又接了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龙字的演变。

我们来看看甲骨文中的龙字怎么写。甲骨文是象形文字。龙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甲骨文龙字,头上长角,张着大口,右边是蜿蜒的身躯。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字的写法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也就是青铜器铭文中,“龙”字的大口形演变成了“肉”字形,但总体上仍像长角、张口、曲身的龙形。

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龙”字,基本上都是整体象形。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就有把它分两部分来写的。春秋时期秦国文字中“龙”的写法,左右分写,同时在尾部上方加了装饰性的三撇。小篆“龙”形就是由此变来的。

战国时期,不同地区的“龙”字写法差别较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统一的书写系统,其中包括了龙字的规范化。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不同的写法被整合为秦文字的“龙”。

汉代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将圆转的笔道写成方折、平直的笔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形成了楷书,“龙”字就是现在这样,大家比较熟悉了。

到现代,简体龙字就是繁体字的龙身演变而来,把原先的三横省略成一撇。

以“龙”造物

作为象形文字,龙的形象在文字中的样子和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最有说服力的是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海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铜爬龙。大家看看,这只爬龙的形象与甲骨文的“龙”字放在一起比较,除了四肢,两者几乎一模一样。那么下面就一起去看看文物中还有哪些龙形象。

龙形文物迎龙年

这是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距今4000多年,那时龙的形象还不太稳定,比较多元。从夏代晚期的绿松石龙形器,到商代的嵌绿松石象牙杯,再到西周的“牺尊”青铜酒器,虽然年代不同,但上面龙的形象开始趋同。

这件玉龙,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别看个头不大,却大有讲究。它的大头、卷尾是受距今5000多年前的北方红山文化影响,头上的菱形纹来自同样5000多年前的南方良渚文化,身上的半弧纹饰则与4000多年前的陶寺彩绘龙纹陶盘如出一辙。

这件战国时期龙钮铜錞于,出土于陕西咸阳塔尔坡秦代建筑遗址,通高近70厘米,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秦式龙钮錞于。錞于顶部装饰龙形钮,形态卷曲,呈倒“S”形,四爪两两相并而立,龙首向后,龙口大张。

咸阳博物院陈列部主任 田小华:这个是中原风格的龙,它的龙嘴很长,有一个独角,翼翅很长。在巴蜀或者山东地区经常出现錞于,但是当时的錞于都是虎钮或者牛钮、兽钮,从来都是边区文化的一些特点,只有这一件是中原文化。

时间来到唐代,这件青釉双龙柄贴花瓷瓶上的两条龙,则显得更为华美飘逸。据介绍,这种器形始于北朝时期,到唐代日渐繁盛,与中西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咸阳博物院陈列部主任 田小华:这其实是中亚地区的鸡首单柄壶的造型,在中原地区,把壶的大耳变成了双龙,把头深深地插入瓶嘴里面做吸水的动作。用的时候,可以抓住两柄往外倒水。这个龙的形象在唐代时候它的吻越来越长,整体更加修长,更优美一些。

责编:姚昕玥

一审:彭彭

二审:陈永刚

三审:文凤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