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日报要闻头条丨矢志不渝护卫“核工业粮食”安全——记中国铀矿采冶学科的拓荒牛丁德馨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2-07 08:43:57
首页头条收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曦

通讯员 夏文辉

寒假,南华大学校园安静下来,但丁德馨教授所在的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他和团队成员正忙着撰写某项国家核能开发项目的任务书。

丁德馨是我国铀矿采冶学科的开拓者。38年来,他与强直性脊柱炎、脑中风病痛顽强抗争,致力于铀矿采冶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建立以化学采铀为核心的铀矿采冶新学科体系,创建我国唯一完整的铀矿采冶人才培养体系,被誉为“核工业粮食”的安全护卫者、中国铀矿采冶学科的拓荒牛。近日,丁德馨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国家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带领团队刻苦攻关

作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6年,丁德馨毅然放弃在省城长沙的工作,来到衡阳工学院(南华大学前身之一)重建铀矿采冶专业。

“我当时想,铀是我国核大国地位的基础保障,我要为祖国核工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身。”从此,“强核报国”成了丁德馨毕生的志向。

20世纪90年代,不少教师在核工业军转民和深化改革时,选择转行另谋发展。但丁德馨坚定地认为,中国核工业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不守住这个点,怎能对得起经历千辛万苦创建核工业的前辈。

他开始了长达38年的坚守。

为了尽快掌握当时国际先进的地浸采铀技术,他先后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访问研究。访学期间,面对校方多次挽留,丁德馨不为所动,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扎根南华大学,担任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并以建设以化学采铀为核心的铀矿采冶新学科专业为目标,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撰教材。

经过25年的艰辛努力,丁德馨领衔建成我国唯一培养铀矿采冶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学科体系,将铀矿采冶这条路越走越宽。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丁德馨坚守一个原则:国家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带着团队刻苦攻关,全力护卫“核工业粮食”安全。

我国铀矿资源储量大,但品位低且多为中小型矿床。丁德馨带领科研团队,围绕着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守正创新——

研发花岗岩型铀矿多模微波强制解离—堆浸新工艺、火山岩型铀矿脉冲微波强制解离—搅拌浸出新工艺,解决硬岩铀矿石中铀矿物难解离的问题,实现了低品位硬岩铀矿资源的高效开发;

发明铀矿堆浸高效喷淋系统、大通量离子交换装置,解决铀矿浸出周期长的问题,提高铀矿的浸出效率;

研发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技术,解决放射性核素低剂量大面积污染的修复问题,建立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体系……

丁德馨及其团队的研究一直处于该领域的前沿。多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获国防科学技术奖、湖南省技术发明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

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勤奋忘我、顽强抗争的精神

“寒假以来,低温雨雪天气持续,天气异常寒冷,丁老师虽然双腿不便,依然克服困难,始终和我们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谈起丁德馨教授,团队成员、南华大学教师李峰满是敬重。

丁德馨钻研拼搏的一生,也是他与自身病痛抗争的一生。

2008年,丁德馨因强直性脊柱炎做了双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3天,他在病床头摆上条小矮凳,趴着便开始工作。2015年,他在修改3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期间突患脑中风,但为了完成每一篇博士论文的修改,他咬牙硬撑,最终病情加重被送进ICU。

“我不怕站不起来,怕的是被当闲人,怕的是不让做科研,怕的是再也带不了学生。”丁德馨第一次“害怕”了。

半年后,一度走路、吃饭甚至写字都无法自理的丁德馨,又重新站在了他热爱的讲台和实验室。

因为中风后遗症,丁德馨走起路来身子往右倾斜,十分不便。尽管走路费劲,但他却可以站着讲4个小时的课不停歇;300米的台阶矿井,他一步一步走,带着学生下井底做实验。

“我们从丁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度负责、勤奋忘我和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拼搏精神。他‘唯有拼搏别无选择’的执着,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丁德馨的学生说。

南华大学为核工业培养了6000余名专业人才,丁德馨都曾担任他们的任课老师。丁德馨还培养了130余名研究生,其中40余人扎根在核工业、铀矿山一线。

(原载于2月7日湖南日报7版)矢志不渝护卫“核工业粮食”安全-----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作者:唐曦

责编:成俊峰

一审:成俊峰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