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湘西崇山与峻岭之间,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桥,2012年3月建成通车。曾经需要1个小时才能穿越山路十八弯的德夯大峡谷,从此仅1分钟!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矮寨大桥时盛赞:这就是中国的圆月亮。
这一轮“中国的圆月亮”的背后,是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胡建华40年的躬耕与付出。他首创了3种新型桥梁结构,发明了2类重要施工工艺,攻克了3项关键技术瓶颈,这一项又一项“中国创造”,诠释着他“技术报国,甘为桥基”铮铮誓言。
引领中国桥型结构的发展方向
矮寨大桥以她创新的技术、凌空飞翔的身姿,与绿水青山相映生辉,成为了国家级5A级景点,被NBC评为“十大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标”,更是被海内外专家称为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路标,“将入选每一本桥梁工程教科书”。这,不得不提大桥结构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湘西德夯大峡谷山峰秀丽,气势磅礴,其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如何不被工程建设所打扰?如何让结构的力学美与环境的自然美相得益彰?
为了寻找“美美与共”的答案,胡建华带领20多位工程师团队,在峡谷深处安营扎寨,夙夜不懈。当时,他腰椎间盘突出发作,仍然绑腰带拄拐杖紧咬牙关,每天上下数趟。
灵感往往蕴含于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之中。他创造性地提出将桥塔直接置于峡谷两岸山体之上,而桥面则选择在半山腰直接与两岸隧道连接,在世界上首创了一种桥塔与桥面分离的桥梁结构体系,既避免了山体上百万方的破坏性开挖,又使得桥梁结构如同自然生长于天际,与峡谷浑然天成!
胡建华常说:“桥梁建设不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能承载技术的精度、时代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
1996年,岳阳洞庭湖大桥开始建设,多塔斜拉桥建设方案被他提了出来,当时国内还未有人涉足。胡建华坚定地说:“中国的斜拉桥建设,不能仅仅停止在传统的两塔,由两塔发展到多塔,时代需要我们去创新、去跨越!”他带领团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2003年,他主持设计佛山平胜大桥时,又在国际上首创了独塔混合梁自锚式悬索桥新结构,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悬索桥的应用范围,后续成为了美国奥克兰海湾大桥等国内外同类型桥梁建设的“中国示范”,为国际桥梁界称赞。
实现中国桥梁建造的技术突破
从多塔斜拉,到独塔自锚,再到塔-梁分离……一座座技术领先桥梁的建成,也实现了“中国建造”加速突破与引领。
以矮寨大桥为例,主梁架设便是一道世界难题——常规的悬索桥,主梁安装往往是通过水路运至桥下,再采用大型设备起吊实现梁段拼装。矮寨大桥桥址属深切峡谷,没有运输通道且距离地面高差达330米,常规方法实施不了。
伫立谷底,胡建华一次次仰望,苦苦寻觅着解题方法。最终,他创造性地构思出“轨索滑移法”工艺,利用大桥的永久构件主缆和吊索,巧妙地构建成运输轨道,梁段就像坐上缆车一样,逐段滑移至设计工位,从而实现了主梁的运输与安装。
该工艺不仅安全而且高效,相对于传统方法将钢桁梁从高空散拼优化为岸上组装,避免了大量高空危险作业,从而将原本需要的13个月工期,减少至短短80天。
2010年,交通运输部专家组在方案审查时评定:这是一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发明。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凤懋润称赞: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桥梁技术领域具有“中国首创”意义的两大原始创新性成果之一。
针对国家千米级大跨度桥梁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胡建华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持了超高韧性混凝土研究课题,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设计方法与构造准则,首次在重大工程实现了钢-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结构,彻底解决了传统钢桥面普遍存在疲劳开裂、铺装易损“两大顽疾”,实现了中国桥梁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
护航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
新世纪以来,作为专家组长,他主持了数十座长江大桥、跨海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咨询与审查,如港珠澳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深中通道等,总是细节一抠再抠,方案一磨再磨。
作为现场抢险与救援处置技术负责人,他先后担纲国内多起工程事故的应急救援与处置。胡建华临危不乱,现场果断决策,护航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
工程建设从来都是一项严谨的事业,大国工匠们总是勇于去拨开前路的荆棘,敢于直面不确定性,甚至风险。
洞庭湖大桥建设中,主桥11号墩桩基施工时,设备故障造成浇筑中断,在河床下27米处出现断桩。为了弄清具体情况,时任项目负责人的胡建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顺着内护筒第一个下到水下断桩处作业。
到河床下27米处作业,要穿过湖水层、淤泥层、流沙层,最后进入岩层,可谓是下到了“洞庭龙宫”。当时,洞庭湖水位在25米以上,河床下27米即为水下52米,如果内护筒地下水压力突变,或通气设备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为了大桥的百年大计,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行。
桥梁建造中受各种因素影响,总是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胡建华和工程师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精准的设计与工艺控制,将工程风险降到最低。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胡建华坚信,经过一代代工程师们的不懈奋斗,必将有更多“中国的圆月亮”惊艳世界!
作者:王铭俊
责编:李传新
一审:胡宇芬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