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婷
“胖了5公斤!”12月29日,到湘潭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复诊的肖春桃往体重称上一站,自言自语道。
今年7月,肖春桃在这里接受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手术,解决困扰她数十年的吞咽困难、恶心呕吐问题。手术后,她“胃口大开”,体重蹭蹭涨。12月29日,她到医院复查,结果显示,术后近半年,贲门“工作正常”。
贲门,顾名思义是一扇“门”。它是食道和胃的接口部分,位于胃端入口,食管中的食物就是通过这扇“门”进入胃内。
湘潭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刘雄祥介绍,正常情况下,人在吃东西时,贲门开放,食物得以顺利进入胃内;反之则处于关闭状态,防止胃内食物及胃酸等反流到食管。“当贲门处的神经肌肉功能发生障碍,会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持续收缩,导致食物无法顺利通过,被滞留在食道。”刘雄祥解释。
细长的食道成了“大胃王”,真正能够消化和吸收的胃却“空空如也”。患者怎能不难受?体重怎能不下降?
肖春桃告诉记者,进食对她来说如同窒息一般难受。食物“卡”在贲门处,用好大力气也咽不下去,脸被涨得通红。“家人让我就着水喝,可是越喝越‘堵’,就像下水道堵了一样。”她说。
刘雄祥给出“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方案,也叫内镜下的“隧道技术”。
“食管里面还可以打隧道?”肖春桃半信半疑。
刘雄祥介绍,通过内镜相关微创器械,先在食管黏膜“开窗”,在食管黏膜下建立隧道,通过隧道打通到胃,约贲门下2至3厘米处。然后,在胃镜下用手术刀把贲门环形肌切开,松解痉挛的环形肌,最后用金属钛夹封闭切口,达到治疗贲门持续收缩目的。
“旨在最大限度恢复食管生理功能,减少外科手术并发症。手术属于微创类型,时间短、恢复快。”刘雄祥告诉记者,自2021年起,该院内镜中心通过这项技术,治疗20多名贲门松弛患者,效果不错。
医生正在为患者实施内镜下微创手术
“如果贲门太松怎么办?”记者问。
“这就需要给食管戴上‘紧箍咒’。”刘雄祥说。
66岁的周丽萍饱受食管反流30余年,多次检查均被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她整天反酸烧心,尤其是弯腰时,一股酸水从胃涌出,直冲嗓子眼,有时还会有食物反上来。
通过胃镜,湘潭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生熊小伟发现,她的食管黏膜灰白粗糙,贲门松弛开放。“正常情况下,食管括约肌、膈肌及附近的肌束、韧带等,通过协同作用在胃和食管交界处共同形成高压带,成为一道抗反流‘屏障’。这个‘屏障’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防御作用减弱,造成胃食管反流。”熊小伟解释。
为此,周丽萍在医院接受“套扎辅助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镜下,医生把患者食管至贲门周围的黏膜用圈套器剥离,再将贲门周围的黏膜套扎,套扎环中间留有正常黏膜。治疗后,患者贲门周围黏膜缩短,犹如被戴上“紧箍咒”,食管下段及贲门张力增加。
“手术做完两年多,反酸、烧心症状完全消失了。”周丽萍告诉记者,以前主要靠抑制胃酸的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还容易破坏胃内环境。“现在彻底停药,生活也正常了!”她高兴地说。
责编:彭婷
一审:蒋睿
二审:肖洋桂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