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友 杨清华 刘君君
一座书院,孕育湖湘文脉;一群师生,彪炳华夏史册。
1950年,毛泽东同志深情地回忆:“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并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当年一师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评价,寄托了毛泽东同志对母校的深情眷恋和办好一师的殷切期望。今天,一师人用传承红色基因之好,彰显师范特色之好,引领同类发展之好,生动诠释毛泽东同志说的“一师是个好学校”。
一师之好
好在铸牢红色育人底色
“红色”是湖南一师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校史是湖南一师最生动的教材,红色传统是湖南一师最强大的育人基因。
学校党委书记罗成翼介绍说:“进入新时代,学校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重要论述,依托独特的校本红色资源优势,以‘大思政’为育人理念,以‘红色血脉’为育人载体,构建了观、学、研、游、演、创‘六位一体’的涵养模式,探索了一条以‘大思政’育‘大先生’、以‘红色校史’铸‘红色师魂’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创新之路。”
走进这所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学府,红色印记无处不在。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大礼堂、八班教室、冷水浴古井、自习室、阅报室、君子亭……校园里,14个红色纪念点,无数个红色历史故事,勾连起了一百多年前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大批革命先辈在这里求学明志、探寻真理、开天辟地的情景跃然眼前……
百余年后的今天,这些红色印记已建构起一所熏陶红色师魂的精神磁场。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周,是湖南一师全体新同学集体热追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约定时间。新时代一师学子与百年前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在荧屏前相遇,青春理想与爱国热情激荡着每个火热的心灵。学校还将参观“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列为入学入职第一课,开展“馆课一体”沉浸式教学,以毛泽东等伟大校友和280余位烈士校友的革命事迹启迪初心,筑牢思想根基。
“‘一师’校史是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宝贵资源。”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明向笔者说。近年来,学校为了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构建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课程体系,开发了“毛泽东与第一师范”“毛泽东经典著作选读”“红色舞蹈作品赏析”等11门“红色”金课,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999年毕业于湖南一师,“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晓芳告诉笔者:“在‘我是接班人’这方网络育人新阵地,我和团队见时见事盘活红色资源,共情共理讲好红色一师故事,让红色资源在大思政课堂‘火’起来,为千万中小学生点亮信仰之光。我想,这是我对母校‘红色师魂’的接续和传承。”
打造红色学术名片,则是“红色一师”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学校围绕校本红色资源,启动“红色学术”研究计划,在红色文化育人理论、红色师魂基本内涵、红色师魂培育途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0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擦亮了一师红色文化研究的学术名片。学校申报的《“大思政”育“大先生”:新时代红色师魂培育的“一师”实践》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2023年11月5日,发令枪响,2000多名选手从东山书院向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浩浩荡荡进发,“大手拉小手,重走主席游学路”活动在毛泽东同志求学的东山学校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之间拉开了序幕。一师学子与湘乡学子一起,以毅行的方式重走110年前毛泽东同志的求学之路。“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感慨:“这既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望,也是一场不忘初心再出发。”学校将“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相结合,广泛开展红色游学活动,通过游学活动让学生继承伟人精神,铸造红色底色。
演红色故事,也是学校铸造师魂底色的重要手段。师生编演的舞蹈《八班教室》曾获得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这是自1998年“荷花奖”举办以来湖南省获得的唯一金奖。作品主创人员音乐舞蹈学院黄葶教授说:“我想把一师红色基因用舞蹈的形式诠释出来,舞蹈《八班教室》就是取材于青年毛泽东、蔡和森在湖南第一师范旧址求学的第八班教室,这里是一代代一师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地,也是一师人蜡炬成灰的师魂丰碑。”从《革命学子洒热血》到《守望》,从《东方觉醒——知耻》到《村里来了个师范生》,一件件文艺作品赓续红色血脉,续写着新时代一师学子的诗与远方。
在学校东方红校区,新落成的第一师范“红墙”熠熠生辉。这座“红墙”展陈了100名一师知名师生,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李达……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段德昌……这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名字,镌刻着百廿一师的无上荣光。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史馆、师范教育馆,怀中楼、润寰楼、特立楼,润之广场、东方红广场,弼时路、维汉路……处处都是红色地标,处处都有红色元素。润物无声,风化于成。正是这些红色校史、红色场馆、红色游学、红色平台、红色艺术、红色环境育人效能的熏陶与教化,学校培养出了大批有大德、愿献身的大国良师,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有大志、勇担当的时代楷模。
一师之好
好在坚守师范教育特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师范教育始终是它的办学之本、立校之基。
“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1903年,城南书院更名为湖南师范馆,开办现代师范教育,也开启了湖南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创办初期,第一师范以“湖南亚高学府”驰名,是湖南推行新式教育的中流砥柱,担负着为湖南乃至全国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学校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易培基、周谷城、田汉、黎锦熙等一批名师大家,培养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一批国家栋梁。据统计,一师师生载入《辞海》者有50余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的先驱和典范。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遵照毛泽东同志“为人民的文教工作服务”的殷殷嘱托,积极探索,奋楫笃行,五十载中师办学,五十载荣光熠熠,成为了全国中师教育的一面旗帜。进入21世纪,一师在短短8年之内实现了由专科到本科的快速跨越。学校从开创师范教育之始,积极弘扬“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的办学传统,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全国146所高校中脱颖而出,位列第一方阵。
2010年,学校积极响应脱贫攻坚的伟大号召勇毅前行,为解决乡村地区师资奇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师率先探索出了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模式。学校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原则,率先在全国开展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试点工作,为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教师,形成了在全国教师教育领域深有影响的“一师模式”。十余年来,“一师模式”培养了两万余名乡村公费师范生,他们沐阳而生,携光而去。2万多名学子带着师范初心在山寨播撒文明种子,在湖区深植知识根苗,用爱心肩负起乡村振兴使命,用师魂照亮了孩子们的前程。
2007届毕业生吴金成长期坚守在湘西凤凰县茶寨小学,每天清晨他都会走村串寨去卖豆腐,用赚来的钱请人修缮课桌椅,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2012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首届“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十佳“美丽青年乡村教师”蒲力涛,响应精准扶贫号召,毅然放弃重点中学任教机会,主动申请到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小学任教。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麻小娟深情地倾诉:“‘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是一师红色传统熏陶了我,是一师师范传统陶铸了我,让我时时感受到用智慧、美德与爱心去面对我的孩子,是生命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事……”麻小娟是个阳光大方的“90后”女孩,2015年从学校毕业后,扎根乡村小学,一干就是八年。这八年里,她将自己的钢琴搬进教室,将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化为动人的音符,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作为班主任,她坚持为住校留守儿童讲睡前故事,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童话姐姐”……正是一代代一师学子携手前行,一代代教育传统薪火相传,学校各个教师教育专业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学校更是成为高考学子热追的高校。
2021年5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为应对科技更迭加速,人口结构剧变的挑战,确定了“一四”发展战略,积极筹划办好新时代新师范。为进一步彰显师范特色,办好办强教师教育,学校按照高校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师范教育规律,开展了一系列做强做新师范教育的探索。为满足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学校在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4个专业开办了“润之英才”卓越教师班。为改变散点分布、资源重置、难以形成办学合力的困局,学校党委决定成立初等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曾晓洁介绍:“成立初等教育学院,是学校基于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新变化,推动‘两坚持,两拓展’专业布局,集中力量办优办特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抓手。”
为应对出生人口总体下降、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学校适时调整了学科专业布局,开始拓展中学教师教育。“小学教师教育要做强,中学教师教育要拓展。”学校在坚持师范教育主责主业的同时,积极拓展师范教育新的增长点与生存空间,开设化学、物理等13个中学师范教育专业,实现了中学主要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打开了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教务处处长张娴提道:“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教育传统,构建了面向城乡各区域、面向基础教育各学段、面向中小学各学科、面向教师教育各阶段的教师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师范生占比仍是全国师范生占比最高的学校之一。”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给师范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如何让学校的师范教育与时俱进、勇立潮头,适当发展信息技术类专业,为强化师范类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供学科专业支撑,是一条重要途径。为更好地支撑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学校本着“教师教育+”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开办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微电子等专业,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未来教师培养的新体系。新进工科博士唐德燕谈为何选择来到第一师范时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博士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现自身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这里,我可以参加‘教师教育+’人工智能新师范改革实践,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一师人既坚守师范教育,又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为适应社会对教师教育发展的高质量需求,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学校积极开展硕士点建设工作。2021年,学校开始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小学教育、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音乐)等三个方向已经连续两届招生。学科规划与研究生处处长欧阳章东介绍,目前,学校正全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办学层次,为湖南基础教育输送更多高层次师资,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一师之好
好在擦亮“金字招牌”亮色
1950年12月,毛泽东同志欣然为母校题写校名——“第一师范”。“第一师范”,是毛泽东同志对母校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母校的殷切期望。奋力擦亮“第一师范”这块金字招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新一代一师人的责任与使命。
新时代“一师人”踔厉奋发续写一师之好。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胡穗表示,“今天,一师人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要将毛泽东同志‘一师是个好学校’的殷殷嘱托,转化为书写新时代一师之好的实际行动。简单一句话,就是擦亮‘第一师范’这块金字招牌!”
“百年前,我们是师范教育的‘领跑者’,现在我们是对标一流综合实力的‘追赶者’。”如何在新时代擦亮金字招牌,新一届党委认真学习领会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走访了30多所师范院校,在全校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标高等教育规律、师范院校建设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找差距、寻短板、明目标,在全校开展题为“新时代如何办好一师”的办学思想大讨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报告会、读书班、专题研讨、各类座谈会、深度访谈…思想交锋、观点碰撞、认识辨析,形成办学新理念:新时代一师一定高举师范旗帜,要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守正创新,紧跟时代,对接需求,开放办学,以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高目标,全力推进“红色一师、品质一师、活力一师、幸福一师”建设,坚定不移朝着特色鲜明的“第一师范”目标迈进。
办学新理念既是发展观,也是方法论,从本质上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一师”“新时代怎样建设一师”等办学根本问题,体现出学校党委在谋划发展时的宏阔思维和创新意识。准确把握办学新理念的改革导向,才能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动学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欧阳斐介绍。
擦亮品牌的抓手就在于“改革”。改革是寻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关键点,动力源在哪?党委将目光瞄准了“关键少数”——干部,“第一资源”——教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打前阵。“干部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成为了学校改革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改革要把自己摆进去,要敢于较真碰硬,年龄大的干部必须退下来,学校发展才有活力。”劝说丈夫从原体育学院院长退居二线,成了时任组织部部长何文推进干部制度改革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在她的耐心劝说下,黄依柱率先从院长岗位上退了下来。两年多来,40多名年龄偏大的处级干部高风亮节,主动从管理岗位上退下来,转岗至辅导员、组织员、教学一线。在“专业化、年轻化”原则指导下,一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80后、85后”博士、教授走上了二级学院和教学科研核心管理岗位。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下降4.1岁,博士占比提升至38%,高级职称者占比提升至80.2%,一支专业化、年轻化干部队伍正在形成。现任组织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丽群介绍。
“能上能下”抓住了“关键少数”,“能进能出”则激活了全体教师队伍。“我们希望在全校营造重视、爱惜、关心、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构建‘引强、精育、诚留、重用’高层次人才建设机制。”人事处处长黄小喜介绍说,近两年,学校制定了以教学、科研等核心指标为主导的绩效分配制度,在普惠的基础上推出了“润之人才计划”、为推动教师队伍专家化出台了教师转岗分流办法等一系列人事改革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两年学校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120多名,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纲举目张,新风吹拂。以干部人事改革为龙头,牵引着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三全育人”、精细化管理和内部治理体系等改革的全面推进。近两年,学校22人次入选省级人才工程项目,101人入选学校“润之人才计划”,“一师先生”群体脱颖而出。人才培养上,“双优化、双贯穿”扎实推进,全新开设前沿课程42门,总学时减少8337个,红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两性一度”为抓手,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课堂革命,正按部就班纵深推进;更新教学理念、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评价,正如火如荼在各个专业展开……短短两年多,学校新增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4项,教学成果跻身全省高校第一方阵。近两年录取分数线进入大学类方阵。2023年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17.37%,相较于2021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据科研处处长肖攀介绍,近两年学校科研工作也是开新局、攀新高。作为一所本科办学时间不长的地方高校,近两年新增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6项,其中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实现零的突破,国家项目立项总数进入省内同类前列,国家社科立项数量位居全国181名,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同时,学校获批省级科技平台(基地)和科技创新团队5个,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精细化管理改革,厉行节约、精打细算蔚然成风。“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办好事;把钱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成了一师管理人员的所思所想与所行。水电费,省一省;办公经费,压一压;项目预算,紧一紧。近两年学校管理经费下调了30%,改善师生工作生活条件,则成了重中之重。两年多来,学校聚焦广大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新建功能齐全的学生宿舍大楼、体育馆,学生宿舍安装空调6207台,新增床位4397个,更换组合家具19836套。升级改造学生公寓、教室、教研室、图书馆、食堂、道路、绿化、运动场所等。积极推进实验、实训条件提升,新增电子实训中心、物理化学实验室。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栉风沐雨百廿载,春华秋实双甲子。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毛泽东同志“一师是个好学校”的殷切嘱托,同心同德、踔厉奋发,续写新时代一师之好,全力擦亮第一师范这块“金字招牌”。
(本版图片均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提供)
责编:余蓉
一审:余蓉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