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理论周刊·学习丨担当起“以言化人”的语言教育使命
新湖南 • 智库专家
2023-12-21 08:18:52

曾晓洁

语言是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与文化载体。语言既可识人、示人,又可感人、化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强调“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勇担语言教育使命,实现“以言化人”。

刻把握“以言化人”的理论内涵和重要价值

“以言化人”是指以言语作为介质与内容物,教育目标明晰且教育过程自然而然,主要由教育者影响他人但教育者本身也能受到影响的一种语言教育方式。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指出:“一个人语言的界限就是他世界的界限。”语言如此重要,以言化人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一方面,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个人、群体、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每个具体的人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元素,他们通过社会互动形成一定的群体乃至国家。个人、群体、国家之间多元素、多角度的纷繁互动,必然形成复杂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而语言正是人们亘古以来进行社会互动的核心甚至几乎唯一的工具,即我们通过语言形成了一个基于互动的结构复杂的社会。  

另一方面,语言是塑造个性品质的利器。能够言说是个体社会化的前提,也是个体充分发展的保障。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又通过个体的言语活动,建构认知于内,表情达意于外。语言是形成人际氛围的关键工具,温和的语言带来宁静与愉悦,暴戾的语言引发紧张与冲突。使用良言或恶语,受制于说话人的个性品质。反过来,有意识地使用良言而非恶语,有助于启动刻意训练机制,使良言所生发的内在心理机制形成记忆,成为优化个性品质的自觉推动力。而当具备这些优良个性品质者日益增多的时候,这些品质就将慢慢沉淀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成为推动民族文化甚至国家发展的最深沉的力量。

努力践行“以言化人”的教育担当

以言化人的实现,既依赖言说者的自主反思体悟,更依赖有组织的语言教育。从操作路径来说,语言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推动以言化人。

第一,拓深“化”的功效。我国的语言教育类课程历来普遍强调读懂和写出。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听懂、说出的能力就进入了语文课程标准,这表明了对“以言识人”“以言示人”的技能性功能的关注。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推进一层至“以言化人”的树人功能。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始强调“以文化人”,但“言”作为“文”的载体受到重视,言语对人的直接化成功能开始受到足够关注。下一步,要深刻认识语言教育“以言化人”职责,勇担语言教育“化人”使命责任。

第二,提振“化”的担当。语言教育的特性是强调眼观、耳听、口说、心维,重在耳濡目染、榜样垂范。但谈及语言教育,往往默认为学校的语文、民族语文、外语等课程,家庭语言教育责任关注较少,甚至学校其他课程教师的语言能力,也基本仅仅指向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做好课堂管理,从而提高授课品质、营造教学氛围,很少涉及以教师语言塑造学生心灵的这一高阶价值。学校各科教师、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扛起语言育人职责,各科教师应加强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交互性、艺术性,家庭应关注孩子的语言表达、语言接受与语言态度养成,社区与相关职能部门应将语言教育尤其是语言文化教育纳入工作职能,三方协同助力,语言教育才能芬芳满园。

第三,滋育“化”的涵养。语言与思维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体两面,语言为表,思维为里;语言必然表达思想,思想多由语言表达。就个体而言,思想既反映所掌握的知识能力,更反映个体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及基本三观。所以,观测一个人的思想,既要看他说什么、怎么说,更要看他为何说、为何如此说。开展语言教育,对于教育者本人及受教育者,既要关注如何塑造语言形式,使之更加规范、明晰、艺术,更要关注如何赋能语言思想,使之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要坚持通过“外塑-内化-外显”的循环,滋育出以言化人的深厚涵养。

【作者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本文为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20年度重点项目“我国小学语言教育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ZDI135-145)成果】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