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吹过田野的风⑦|渌水河畔乐音悠扬
新湖南 • 教育资讯
2023-12-19 19:01:42

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王燕

渌水向前,用浪花谱成欢乐的歌谣。有一位老人,用悠扬的乐音作伴。流水、乐音、孩童,交响成曲,越发好听!

▲渌水少年与大自然合奏。郭立亮/摄

喜悦、兴奋,又有点紧张,在好不容易盼来的双休日,9岁的男孩彭德昊抱着竹笛一路小跑,奔赴“舒尤乐坊”。

乐坊位于醴陵市东富镇枧头洲村一栋民宅内。每到周末,这里都会传出悠扬旋律。

时间回溯至2015年,醴陵市花鼓戏剧团退休团长、71岁的李舒尤回到家乡枧头洲村。

冗杂信息冲击、人口逐渐减少、素质教育缺失……农村孩子的境遇,李舒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村中建立一所公益性音乐教坊的想法,不自觉萌发出来。

生于斯长于斯的李舒尤,决定成立“舒尤乐坊”,将音乐之光洒向村中的孩子们。

阮音时而轻柔,时而低沉,老人的心境亦如乐曲,波澜有惊,都是因为家乡的孩子。

乡村音乐教育“拓荒”之路并不平坦。家人和村民的质疑声伴随而来,“何苦在安享晚年的年纪活得这么累?”“民乐坊真的不收高昂的艺术培训费?”

但在买了老房子、购置了新乐器后,一些人还是被李舒尤的诚恳打动。1个、2个、3个……孩子们陆续被送到了乐坊。

▲李舒尤指导学生弹奏乐器。受访者供图

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枧头洲村的孩子们,也因为唢呐、笙、三弦等10多种民族乐器,悄然蜕变。

“我们村有5个人通过学习民乐考上了大学,我便是其中一个。”如今已就读于艺术学院的丁洁雯是“舒尤乐坊”的第一批三弦学员。9岁那年,奶奶听说村里来了位教弹琴的老师,便牵着她的手敲开了乐坊的门,也叩开了她心中的梦想之门。

阮音跳跃,在乡村孩子的手中奏响,已不仅是音乐,是美好人生的前奏。

“我时常想,如果没有乐坊,我或许和父母一样,只能被迫选择在外务工。”丁洁雯说,从毫无基础到参加艺考,音乐对乡村孩子的影响是缓慢而深刻的,“我期待着,在我以后的演奏中,能赋予乐曲新的意义。”

课余时间,弹奏中阮已经成为枧头洲中学初一年级学生邓歆琳的最大爱好。在弹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她的手腕和手指灵活转动、协调发力,伴随着自信的微笑,听众也仿佛被她带进了陕北的沟壑之中。

谁也不会想到,邓歆琳曾是一个不敢大声说话的孩子,但音乐催生了她的自信。如今,碰到满意的曲子,邓歆琳会主动录制视频邀朋友或老师共赏。

▲李舒尤应邀参加学生的音乐会。受访者供图

“演奏音乐能给人慰藉。”六年级的邓铭赫是邓歆琳的弟弟,受家中音乐氛围熏陶,他也拜师李舒尤,精心琢磨笙的演奏技巧,空闲时间不再沉溺于电子产品,人也更勤快了。

音符化身上善若水的使者,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老人的知音渐渐多了起来。

临村的孩子们纷纷想要学习柳琴、琵琶等。“百花齐放”的民族音乐,以一种独有方式在枧头洲村呈现。

张灵睿起初总是会把简谱里的“do、re、mi、fa、sol”读成“1、2、3、4、5”。师从李舒尤后,她格外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持续打磨、反复训练,经历量的积累和质的升华后,今年顺利通过了柳琴五级。

与六年前一边哭、一边学阮不同,立志成为演奏家的“好苗子”刁雅懿,现在每天坚持练琴2小时,指法越来越娴熟,甚至能挑战高难度曲子。刁雅懿说,在乐坊学艺的这段时间,是她最快乐的日子。

▲学习间隙开心游戏。郭立亮/摄

务工人员李伊返乡后,第一时间带着5岁的女儿张尹露来到“舒尤乐坊”。虽然是乐坊中最小的孩子,但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张尹露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共情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一向羞怯的张慧茜,因为演奏音乐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张慧茜在音乐中感知到了快乐,并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民族音乐的根在土地,孩子们的梦想在舞台。在春意盎然的油菜花田中,在弥漫丰收喜悦的稻花香中,伴随着花开、鸟鸣、水流、叶响、风声,孩子们各显所长,上演了一场场“田野音乐会”。这里既是教室,也是舞台。

在2019年成立的醴陵市少儿民族乐团中,有60多个孩子来自“舒尤乐坊”。他们既演绎传统经典,又歌颂时代发展,一下拉近了民族音乐与观众的距离。“娃娃乐团”的名气迅速攀升。

▲专心练习的孩子。王燕/摄

时光清浅,岁月流转。渌水河畔的音乐梦想也从一个老人、一帮孩子的梦想,变成了一群人的梦想。醴陵市文旅广体局送来崭新的钢琴、自然资源局为孩子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当地3所学校请李舒尤提供课后服务。寒暑假期间,已经步入社会的乐坊学生会回来义务支教,音乐家的技艺与艺德薪火相传。2022年,李舒尤老人的女儿李红从深圳回到家乡,参与组织公益课堂。

从乡间田野到舞台中央,音乐让渌水河畔的孩子进入了最好的时代。

2023年11月8日,李舒尤和他的乡村公益音乐课堂登上了央视大屏幕。彭德昊在作文中写道:“我从来没有想过会站上这么大的舞台,它是我最美好、难忘、有意义的回忆。”

彭德昊的母亲在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欣慰和感动。她明白,艺术的种子,已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乐坊外欣慰的家长。郭立亮/摄

旋律优美、意境深远、寓意深刻、百听不厌……这就是民族音乐的凝聚力,也是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李舒尤用高雅的形式扎根乡土,孩子们以精彩的演奏逐梦远方。

他和数百名孩子们的故事,正是对“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记者手记

美育的力量,在更远的前方

□ 王燕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意义的变量,它见证沧桑,记录生命的痕迹。历经8年时间的反复淘洗,“舒尤乐坊”给枧头洲村带来了什么?美育的意义又是什么?

作为从事多年教育报道的记者,我平时采访、看到的大多是城区学校的美育工作。此次采访,我下沉基层,看到了真实的农村美育:寒冬时节,几十个乡野孩童在金色阳光下与大自然合奏,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声,一个个梦想从这里启航,随风飘向远方。

如果没有儿时对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李舒尤的人生会是什么样?我想,谁也不敢保证。对他来说,艺术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人生,给他注入了莫大的勇气、巨大的力量,带他飞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也希冀这束光重新洒落在乡村孩子身上。

因此,从花鼓戏团退休后,他8年如一日坚持做民乐坊,其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艺术家、音乐家,而是给乡村孩子提供一个舒展的空间,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帮他们发现自己的独特,收获自信,拥有从容面对未来的能力,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采访归来,我心中多少有了答案——美育的成效不容易量化,却能让人一生受益。因为它的力量,在更远的前方。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