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湘江周刊·悦读|胡迪晴 刘中望:基于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立体传播
新湖南 • 专栏
2023-11-17 09:36:41

文|胡迪晴 刘中望

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景色呈现在我们面前,《文学里的村庄》,用细腻笔触,在文学世界里打开了一扇通往“故乡”的大门,展现对故乡的爱意。在这里,“村庄”是水土、事件和文化的综合承载体,是记录中国百年沧桑巨变的“活”的历史书,而对“村庄”的系列报道,也体现了记者们对我国乡村发展的深切关注,展现了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情礼赞。

《文学里的村庄》设置的“文学原乡”板块,借助文学叙事中典型的中华文化符号,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抽象认知,转变为对多个乡村快速发展的真实体会。这些既存在于文学世界又对接现实社会的村庄,不仅有沈从文笔下亲切朴实、自然风光独具的封闭山区,也有源自《楚辞》、带着芷草和香兰清香的溆浦,还有为韩少功打开“乡村新世界”的十八洞村的春风……它们作为极具象征意义的中华文化符号,彰显了新时代发展下的乡村巨变。

这些文化符号之所以吸引大众目光,是因为它们一方面具有历史承袭性、发展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另一方面具有灵活变异性、持续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文学里的村庄》巧妙运用这些兼具有稳定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符号,勾连出中国人对乡村社会的共同情感和集体意识,立体展现“文学照进现实”的奇妙图景。

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开始,土地就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独特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神奇东西。《文学里的村庄》巧妙展现这一特点,运用文学化手法,使每位读者从这些精彩细腻的文字中,体会独属自己的那份乡情,将读者诉诸文学作品建立的强大共鸣,迁移至对乡村发展的深切理解中。

2023年是湖南落实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第十年,立足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基于对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文学里的村庄》确立了立意高深的主题。在落实策划的具体过程中,湖南日报记者用脚步丈量万里中国,在百年经典中选取十部作品,用平实文字巧妙串联“发展复兴”的故事,文学作品里的村庄在那头,新时代发展的巨变在这头,内在贯通,气韵生动。

当前,在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传受关系的泛化、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圈层传播以及全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使具有情感温度的话语生产日益深受用户青睐。《文学里的村庄》坚持融媒体思维,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的组合拳形式,立体呈现在报纸、官网、客户端等多个平台,生动讲述十个乡村的发展故事,与读者共享了一种感性经验,建立了勾连情感的“感觉规则”。读者阅读时,能更加轻松自然地接受“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新闻内容,一扫对政务信息的刻板印象。这种新的情感传播方式,为主流媒体创新传播方式、扩大话语权和提升感染力提供了生动范例。

系列报道推出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作品被众多网站转载,不仅让读者真实体会精准扶贫的显著成效,也使更多的新型乡村进入到大众视野,为其继续发展提供了助力。

(作者胡迪晴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刘中望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