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凯华 江雨晴
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学里的村庄》,立足新时代,传递新思想,将文学经典、地域村庄与时代巨变紧密结合,文字、图片与视频的契合,演奏出了一曲和谐纯净又有深度广度的时代歌谣。
《文学里的村庄》以文学作品为先锋,引领我们重新发现那些熟悉的文学村落。地理意义的村落景观与文学作品中的美景呈现,共同成就了一幅幅绚丽而诱人的乡土文学地图。
这些“文学里的村庄”既是作家们笔下聊寄乡愁的村庄,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下“山乡巨变”的村庄。作家王跃文说:“乡村是最大的中国。”此次系列报道的着眼点无疑是极具时代眼光的,通过深入挖掘村庄的历史和新变,采访一众见证村庄繁盛的亲历者,用实打实的数据说话,让我们在诗情画意的描述中,惊叹时代春风的魔法。
《文学里的村庄》以抒情又不失理性分析的笔调,不时插入村庄故事和人物历史,在趣味盎然间,让我们读了一部村庄的蜕变史。
惊喜的是,此次系列报道创新性地以文、图、视频三者合一的形式,多角度、立体化地对村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
精美图片呈现作家们的精神风采、村庄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村人朝气蓬勃的欢脱劲儿,配合文字,书写了一幅幅文学与时代的画卷。
视频的配乐十分独到。如“穿越莫言那片红高粱”中以电视剧配乐《九儿》为背景音乐,那广漠凄凉又满含悲壮的音乐,是红高粱也是高密东北乡的精魂。“百余年后,遇见沈从文和他的湘西”里,以湘西山歌开头,这与傩送、天保两兄弟唱山歌向翠翠示爱的夜晚同也不同,同的是爱情的纯美,不同的是边城不再是那个闭塞落后的小山城,而是拥有新机场的凤凰古城。
在扎实的调查背后,记者们更是深挖村庄的文学精神与时代精神。经典作品之所以持久不衰,不仅在于作家高超的艺术、独特的文学语言;更在于作家以百姓为先。报道选取的10位作家不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生活中,皆以民生为念。这种写作理念,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异曲同工。
“山南水北赋归来”篇中分享的一个细节令我感动。八景乡司鼓台有座窄窄木桥,作家韩少功目睹村民过桥时连人带摩托飞到沟里,第二天便出资修了青石板桥。桥旁的一条土路,在韩少功和三个扶贫单位的帮助下也变成了水泥路。这是国家精准扶贫带来的福音,也是湘西十八洞村吹来的好讯息。这样的例子在报道中俯拾皆是。湖南日报的记者们正是以民生理念为指引,才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挖掘出百姓们真正喜闻乐见的细节和故事。
新时代里往昔的村庄被赋予了焕然一新的面相和色彩。它们既是鲁迅、沈从文等作家的精神原乡,更是如今百姓们无法割舍、难以割离的故土和村落。而这些在“文学里的村庄”的崭新故事和新鲜趣闻,更有待新时代无数人的书写和呈现!
(作者岳凯华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雨晴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