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琼文
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文学里的村庄》系列报道坚持“内容为王”,行走万里中国,还原鲁迅、莫言、周立波、马烽、李佩甫、路遥、贾平凹、韩少功、王跃文、沈从文10位作家笔下的文学原乡,描绘中国乡村时代巨变,使新闻内涵和乡村振兴思想具象化、形象化,采用“新闻+对象+场景”的创意,打破传统束缚,实现跨界、跨域传播。报道一经发出,便迅速收获多家主流媒体关注转发,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为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量。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推进乡村振兴重要工作的关键时刻,《文学里的村庄》系列报道适时推出,这是对现实的呼应,更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贯彻,以“文学”为出发点,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
报道类型多样化,实现差异化叙事。围绕《文学里的村庄》,湖南日报社推出多种报道形式,10篇主稿、10个主视频、10篇微信公众号、数个短视频小视频、6个双语视频、湘江周刊封面特稿……报道类型琳琅满目,图文类、视频类、富媒体类、沉浸类等种类繁多,“图片+文字+视频”构成每期报道的基本框架,充分体现出且长且短、且深且浅、且图且文、且人且物的特点,可以说是精心设计,精心呈现。
报道在“报、网、端、微”全媒呈现,输出到不同场景,产生同题异质的传播效果,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影响,无论是有多年经验的媒体从业者,还是初学新闻的高校学生,多模态的叙事让读者都能不自觉地沉浸到作家成长的或清幽或喧闹的乡村中,对文学和乡村振兴产生自己的见解。
好报道才能在当今繁多的信息河流中出圈破圈,“立意高、创意足、形式新、传播广”,顺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正是《文学里的村庄》之所以“传播广、影响大、反响好”的原因,也为当今融媒体时代新闻策划和融媒报道提供了创新的新路径、新经验、新借鉴。
(作者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2级研究生)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