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10月23日起,湖南日报推出系列报道《文学里的村庄》。在三个多月时间里,记者们追随文学名家的足迹,穿行万里中国,探寻百年不散的袅袅乡愁。
中国文学的长河中一直流淌着乡土的情愫,许多文学大家及其作品与乡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乡土哺育他们的成长,也给他们留下深入骨髓的情感和记忆。百年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影响深远,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鲁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还是莫言笔下的高密,都浸透了作家们挥之不去的乡愁。作家们的缕缕乡愁中有愁苦、有批判,也有依恋、有赞美、有期盼。它们是作家生命的原点,也是他们文学创作生生不息的动力。
时代变迁,大道有常。离开泥土,脱离生活,文学就是无本之木。当代文学史上,周立波、马烽等文学名家留下扎根乡村创作精品名篇的佳话,著名作家韩少功始终认为“对中国乡村的了解是作家的必修课”。
对于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很形象的表达:乡愁是什么?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在梁家河的7年时光中,习近平与乡亲们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可以说尝遍了乡村生活的酸甜苦辣。正是这份对乡村的浓情厚意,更坚定了他改变乡村落后状况、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强烈愿望。
今天的乡村,较之过去可谓翻天覆地。但也应看到,尽管物质上消除了绝对贫困,新时代乡村中仍然存在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烦恼,乡亲们的精神世界也期待更加富有。而这一切,既需要政府去努力解决,也需要文学工作者去深刻体察,细心发现、倾情鼓舞。揆诸当下,我们的一些作家并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甚至一些文学表达跟当代乡村实情脱节。这些正是需要矫正、完善的地方。
双脚沾满泥土,心中向往星空。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迎来的又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当代乡村需要更多文学工作者去发现和抒写。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强化文学使命担当,记住乡愁、贴近泥土,创作出更多具有生命力的时代新篇。
责编:蔡矜宜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