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日报︱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洪江市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经验做法
新湖南客户端
2023-10-24 07:29:07

向胜科

近年来,洪江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学习实践“千万工程”经验为契机,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升级版为抓手,按照省委、省政府“五千工程”部署,积极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2022年来,全市创建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团寨、美丽庭院1900余个,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150%。

坚持远近结合、小步快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系统谋篇布局。

一是党建引领强化机制。建立市乡村三级书记抓整治提升的组织体系,强化市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施工队长”、村党组织书记“班组长”定位。推行“一名联点领导、一个后盾单位、一套方案台账、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健全定期督导、擂台比拼、奖惩激励等系列机制,形成“市抓总、乡落实、部门帮、村发力”的工作格局。

二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乡村振兴、移民后扶等涉农资金1亿余元撬动和拓宽乡村建设资金渠道,引导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制定农村废弃房屋拆除、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方案、标准,对重点区域村边、路边、屋边、水边等“七边”进行“微设计”,由市属国企牵头,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做实“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和“湘商回归”工作,吸引社会资金近亿元投向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三是放眼长远定好目标。立足洪江市文旅、农业等比较优势,以景区理念规划全市、景点要求建设乡村,对全市194个村的村庄布局、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因村制宜统筹谋篇;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扩面、三年变景、五年成群”工作目标和“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整体思路,突出以城带乡、以乡带村、以村带村、以大景区带小景区,乡村、村村、大小景区互动互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农文旅融合。

四是立足当下小步快跑。将全市219个村(社区)按“整治村、提升村、示范村”不同标准分类分批培塑,推出一批“产村融合村、观光度假村、整洁靓丽村”等特色新村。每年建设或提质一批重点示范村,把更多乡村培塑成吸引人前来、留住人消费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湘村”。

坚持三微融合、综合治理,积极发动、广泛凝聚形成群众合力。

一是织密“微网格”。依法依规、全面展开村(居)民代表工作,整合党建、综治、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微网格”,构建“多网合一、一网统筹”的“综合网格”。依托片组邻“三长”,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微小、易处理问题实时监督和就地解决;对较大、难处理问题建立“发现、反映、解决、反馈”的闭环机制,上下联动解决。

二是实施“微改造”。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依靠群众整治,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微改造”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探索“乡镇+市属国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劳务班组”模式,鼓励乡村就地组建一支“乡村振兴施工队”,通过以工代赈吸纳农民参与小微项目建设。

三是推行“微积分”。由乡镇党委统筹、村党组织牵头、逐村建立爱乡会,设立爱乡基金。目前全市各村爱乡会累计捐款3000余万元,为建设“和美湘村”注入发展动能。围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量化村规民约,因村制宜确定积分管理办法,建立爱心积分超市和“行动换积分,积分兑实物”激励机制。实行“母亲赋能”计划,唤醒农村妇女主体意识,提高农村母亲在家政管理、家风培育等方面能力素质,保障家家户户做到“八整洁”。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整合资源、化荒为宝提升集体经济。

一是变“荒山荒地”为“真金白银”。出台《洪江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创新实施“村民+村委+企业”委托流转模式和“土地+资金+企业”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吸纳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和其他经济体集约化利用土地,既让荒山荒地不再荒败、影响环境,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

二是变“违规建筑”为“标准仓储”。开展农户非法占地违建综合排查整治行动,对于农村依靠正房搭建的偏房、杂房等仓储用房,采取疏堵结合方式进行清理;集中连片修建、重点村单独修建,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村民租买等多种方式,建设市场需求的通风库、预冷库、低温库等标准仓储冷链设施,建成的“标准仓储”由村集体统一管理。

三是变“视觉污染”为“广告资源”。科学规划、整合利用高速路口、城市周边、公路干线、“网红村落”等重点地段广告资源,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深入开展户外非法广告专项清理行动。全面取缔农村墙面、道路周边的非法广告,着力打造立体空间综合宣传平台,既有效解决农村“视觉污染”问题,又为村集体增加广告资源收入。2022年以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标准仓储、广告平台共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60余万元。

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挖掘地域特色,发展水果、中药材、生猪、油茶、竹木等优势农业产业。通过旅游节会、电商平台、赛事活动,把本地特色农产品、工艺制品和精深加工产品转化成旅游商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农民向旅游从业者转变。坚持以农民为受益主体,引导经营农家乐、民宿、农产品加工售卖、采摘园等。同时,兼职导游,提供接送、讲解等服务,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加收入,让农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三是农村干部向旅游管理者转变。村集体整合村内历史人文及自然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培塑精品特色旅游线路,组织村民开展旅游经营和服务培训,引导村内旅游业态标准化和规范化,农村干部的经济建设和管理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四是农村向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变。因地制宜将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文旅产业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倒逼改善人居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2022年以来,安江镇下坪村通过环境提质和发展乡村旅游,引进培育企业12家,形成以纽荷尔、冰糖柚为主的传统农业+电商,以婴幼儿用品制造和亲子游“三驾齐驱”的产业格局。沅河镇沅城村建设“沅城古村星空露营+十里生态河滩+农业产业园”综合旅游度假体验区,实现村集体经济从2万元增长到48万元。

(原载于10月24日湖南日报9版)

作者:向胜科

责编:雷鸿涛

一审:雷鸿涛

二审:肖畅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