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张蜜
仲秋时节,南方的秋老虎仍在发威,湖南农业大学张志飞教授带领饲草学团队(下称“团队”)又一次来到了湖南德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德人牧业”)苜蓿基地,今年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例行日常科研的第9个年头。
风吹苜蓿,绿油油的茎叶随风摆动,廖师傅远远看到张志飞,“张老师来了”,他迎着走过来,丰收在望的喜悦挂在他脸上。“种苜蓿草有赚头,”廖师傅悄悄跟张志飞算了一笔经济账,“传统农作物亩产值大约是1500元左右,改种苜蓿有3200元。天天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比我以前在外面打工划算得多。”
团队成员察看苜蓿长势,询问生产进展,详细记录夏秋季病虫害发生情况,初步分析预判第一茬苜蓿产量在秋季可能受到的影响。在德人牧业机器轰鸣的青贮加工车间,他们与技术人员讨论青贮加工问题的解决办法。
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调研青贮产品生产过程
科技创新助力“奶牛口粮”生产
2014年,棉花产业低迷导致大量棉田弃种,其它传统经济作物种植也一度不景气。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西洲乡政府引进牛奶乳品企业——德人牧业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对象,同时,经过梳理,选择苜蓿为替代作物。种养结合,既解决土地闲置问题,又为奶牛解决粗饲料供给问题。政府认定,有它们就不怕不脱困。
落户西湖大草原的德人牧业筹划:通过合作社规模化种植苜蓿,实现奶企优质蛋白饲料自给自足,保障产业链畅通,发展高质量奶业。德人牧业一心想“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
种出奶牛口粮,护好“奶瓶子”。德人牧业多方寻觅,最终把目光聚焦到了以张志飞教授为首的饲草学团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让饲草产业更好服务于动物生产,张志飞团队的科研理念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团队对优质饲草(紫花苜蓿、籽粒苋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高效栽培与青贮加工等已经积累了有价值的研究经验,团队的科研实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让紫花苜蓿安家落户”——企业的愿景使张志飞犯了难。苜蓿落地生根容易,规模化发展却不简单。上世纪80年代,“牧草之王”紫花苜蓿被引进湖南,止步于试验地。张志飞担心千亩苜蓿种不出,奶牛饿肚子,团队受打击。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团队毅然扛起了洞庭湖区紫花苜蓿品种筛选和适应性评价试验的大旗。
团队查阅当地近10年的气象、土壤资料,从降雨量、年均最高气温、土壤pH值、土壤质地等角度,对比洞庭湖区与其它规模种植区的差异,制定了详尽的科研计划。
2014年秋冬季种植苜蓿,次年4月收割第一茬草,站在地头的农民看着长势旺盛的苜蓿,仿佛摸到了鼓起的钱包。德人牧业来不及细细核算,当即表示“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投资的时候到了。”
“为时过早。”张志飞的叫停令管理者很难接受:“一年等一季,错过等一年,机不可失。”“宁可等也不能冒险。违背科学研究规律蛮干,多半是失败,”张志飞耐心地解释,“苜蓿喜温凉气候,怕高湿热,我们需要进一步科学验证苜蓿的生长适应性。”
8至9月伏旱期,团队驻扎了整整一个月,张志飞指导穆麟、斯达等团队成员每10天轮换1块苜蓿地刈割,在下午2点气温最高的时候,他们顶着烈日骄阳测量苜蓿地表温度,观察刈割后苜蓿生长情况,测定植株高度。
团队晨曦初露出工,在地里一忙乎就到了日薄西山。藏族小伙斯达实在受不住暑热蒸腾,“这里的太阳火辣辣的,跟湖南辣椒有得一比。”他的眼泪伴着汗水滴在了地里。
西湖管理区的刘冬勇刚好从田头经过,他拍着斯达的肩膀说:“小伙子,每一滴汗水都是你的青春记忆,每一组数据也记录了你的吃苦耐劳。”
“才几天,我已经晒成了小麦色的皮肤,”斯达自嘲,“再晒下去,必须是出彩的古铜色。”刘冬勇竖起大拇指,“在西湖土地上流过汗、流过泪的大学生会是有大出息的。”
“多接地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张志飞经常边干活边跟团队的姑娘、小伙拉家常,“守实验室,蹲苜蓿地,是助力乡村振兴,也是我们农业科研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张志飞(左三)带领如苜春风博士团在苜蓿田间进行种植技术宣讲。
9月底,不同品种苜蓿表现出了差异。张志飞认为:“从总体上看,选择适宜的品种可以保证苜蓿正常越夏,适时刈割也不会造成死亡。”德人牧业的管理者听了备受鼓舞。
紫花苜蓿试种没有经验可循,团队左手抓科研实验,右手抓生产培训。他们在突破与可控的赛道上奔跑,一次又一次提高科研与成果转化的效率,终于跑出了企业渴求的速度。
“春夏季苜蓿长到60cm以上,可以不按惯例在现蕾期至初花期收割,”团队在示范地里培训农民,张志飞反复叮嘱,“你们下雨前必须抢收。苜蓿一旦被雨淋倒伏,地表根茎容易霉烂,不仅影响当季饲草产量和草产品品质,还会继续影响下茬苜蓿的再生。”
“苜蓿鲜草水分高,潮湿多雨的季节,割下的苜蓿沤几小时会长霉,那我们是抢收还是不收呢?”杨师傅的质疑引起了团队重视。
利用水分互补,张志飞建立了苜蓿鲜草与精饲料、秸秆、农副产品等原料混合青贮快速高效不受天气影响的加工模式,依据青贮原料的营养价值,加工成适合不同畜禽的苜蓿草产品,也化解了生产中棘手的难题。
“混合青贮饲草加工模式将苜蓿鲜草从田间收割后直接送进车间,经过粉碎、裹包等流程制成附加值高的草产品,张志飞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南方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肖定福教授这样评价。
张志飞团队成员在苜蓿地取样观测。
产学研协作给苜蓿产业插上翅膀
为了德人牧业苜蓿草产品能卖出好价钱,张志飞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林谦博士团队,对生猪试验饲喂苜蓿草产品。抱着试试看心态的养猪户发现,吃苜蓿发酵饲料的生猪毛光体健,圈舍不再臭气熏天,猪肉菜品更美味。
2022年,在常德市政府召开的“常德市生猪产业紫花苜蓿发酵草粉应用推广会”上,团队提出的以饲草替代豆粕,成为了生猪养殖“点绿成金”的新思路。
养猪户尝到了“苜蓿送上门,养殖更省心”的甜头,这种饲料成为他们的首选,德人牧业苜蓿草产品销售额随之水涨船高。
从西湖大草原地头刈割的苜蓿经德人牧业草料车间粉碎、裹包、装袋,不出半天,0.5吨裹包苜蓿青贮饲料、120公斤苜蓿液态鲜料两种规格的产品就能上市。快速商品化的饲草每年为德人牧业带来经济效益约3000万元。
科研创新是长期的过程,张志飞花费近10年的时间,带领团队持续提升苜蓿栽培技术水平,开发草产品加工新技术。团队在常德市西湖区陆续建立了科技部、教育部,湖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洞庭湖区紫花苜蓿特色产业基地”“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德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团队加快提升苜蓿产量和草产品质量的科学研究已经在路上。
团队与德人牧业共同建立1项苜蓿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项青贮加工技术团体标准,获得2项授权专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有1名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以苜蓿为研究对象完成毕业论文。在一系列亮眼成绩的加持下,双方建立的苜蓿种植基地因在长江以南地区最大而出圈。
从首开湖南省“引草入田、草当粮种”先河,到悄然兴起种植紫花苜蓿风潮,从单种到套种,种植模式不断刷新,从传统萎蔫青贮到混合青贮,“草企先行、草畜配套”加工模式不断创新,团队和德人牧业联手交出了一份政府满意的答卷,也彻底满足了返乡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
田里种草,草中开花,饲草致富,张志飞团队与德人牧业联动,霸得蛮、耐得烦、吃得苦的当地农民在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西洲乡政府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苜蓿草成为“绿富美”产业排头兵,它成就了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强镇,这里实现了美丽生活、美丽生产、美丽生态的“三生、三美融合”。
作者:张蜜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