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载于《湖南日报》2023年10月13日09-16连版
■ 欧阳倩 李曼斯
山、水、洲,是一幅凝固的画;长沙这座城,是一首流动的诗。
麓山巍巍,湘江滔滔;橘子洲头,万类霜天竞自由。在如画的秀美山河里,在如诗的独特风情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文旅长沙相遇。
这是一番令人感慨的景象——多年文化基础设施投入,长沙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已经建成;文化产品供给前所未有的广,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多;文旅消费券、文旅消费季,文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这是一串令人欣慰的数字——今年上半年,长沙接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75.93%,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72.16%,星级农庄假期和周末的上座率、出租率均达90%。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长沙文旅实力越来越强,底气越来越足,跨境文旅交往越来越密切。朝着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长沙步履铿锵。
传承有序,历史的接力棒传到当下;实干奋斗,高质量文旅融合挺膺担当。
一江两岸,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一根主线:文化始终是文旅融合核心
先秦诸子、唐汉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
在今年7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高举发展文化旗帜,令人振奋。
三湘四水孕育了千年湖湘文化,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饱蘸思想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湖湘文化始终是长沙文旅融合的灵魂。
文化不是静止的。一部部经典文艺作品,一座座旧址展馆,一处处人文景点,从中我们可以听见鼓角铮鸣,看见波澜壮阔,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把文化放在文旅融合的核心,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望,可以带来文化的认同、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励,引导我们走好今天的路。
文化从来不只是凝固于物,还更多地赋存于人。长沙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技化、文化的可视化,让文化转变为可被人消费和吸收的养分,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
让厚重的文化变得轻松可读——
长沙依托数字技术,从历史文化遗迹岳麓书院、天心阁、开福寺、贾谊故居,游客可与先哲贤人来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红色革命纪念地新民学会旧址、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故居、刘少奇纪念馆所体现的红色革命精神,让人振聋发聩。尤其是今年,长沙推出《听见简牍》系列节目,让孙吴简牍伴随着涓涓电流沁入人心。
“焰火+夜游”实力出圈,铜官窑古镇夜游玩出新高度。
让凝固的历史鲜活可触——从神秘瑰丽的青铜器、汉代简牍到独具特色的铜官窑,长沙把古老的文明讲述给世界听,各个博物馆打造多个互动体验空间。通过手机小程序聆听讲解,到戴上VR眼镜领略风采,向游客展现文化IP的更多可能。而在炭河古城、华谊小镇等景点,以沉浸式、强交互为消费者带来新场景、新玩法,打造触发身心的消费体验。杜甫江阁融合新技术,让杜甫和李龟年“穿越”再重逢,并设计开发数十款文创产品和研学旅游产品,以崭新模样迎客。
让流失的手艺再度流传——长沙将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有机融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戏剧场、电影院等文化空间,丰富了文旅融合场景。在雨花非遗馆,300余个非遗项目、200余名非遗传承人汇聚其中,包括泥书大师刘上四、女书大师李爱莲等,是国内聚集非遗项目数量最多、非遗传承人最集中的场馆。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长沙更是组织100家老字号、非遗工坊参与现场展销,直接带动非遗销售近千万元。
从变照相游为深度游,变一日游为多日游,文化始终是主线;从科技参与考古,到感受红色力量,再串联诗画山水,文化始终贯穿其中。
只有先把“文”这篇文章研究透彻,“旅”才能更好地衔接,融合也将更加出彩。
在方特·东方神画,游客沉浸式体验“文化+科技”无限魅力。
一个目标:把长沙故事讲给世界听
省委、省政府明确,到2035年湖南将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长沙作为省会城市,更是要走在前、作示范。
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其本质是推动“文旅出圈”。这需要长沙以国际化视野,用国际化话语体系,讲述一个古老文明的长沙,一个青春时尚的长沙,一个活力迸发的长沙。
如何出圈?创新,惟有创新。事实上,文旅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实践,长沙除了强调对文旅业态、产品开发的价值,也注重年轻化、现代化表达。
——长沙找到契合城市的时代表达。
长沙凭借顶流网红的名号,“解锁”了多重玩法。随着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长沙文旅领域加速应用,沉浸式文旅成为关注热点,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一些原本小众的文化产品,也在长沙悄然兴起。“脱口秀”、相声、舞台剧、livehouse、音乐会、小剧场演出等,成为长沙文旅融合的“新起之秀”;旅游演艺剧目《恰同学少年》《天宠湖南》深受追捧。
——长沙找到融入生活的当代路径。
国风、国潮兴起,在街头小巷的小吃里,糖油粑粑、臭豆腐等非遗手艺让人惊叹不已;在花鼓戏剧院、少年宫,小小学员一腔一调,韵味十足;在古玩街、在橘子洲头诗词林里,有属于长沙的浪漫,人们在轻声吟诵。漫步特色景区,身着汉服、打扮嘻哈的年轻人,各展风采,各领风骚。长沙独具特色的花鼓戏更是借力网络平台,精心打造直播舞台、创排选段“串烧”,让历史悠久的花鼓戏这个“老酒”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的“新瓶”,火速出圈,吸引了大批“Z世代”年轻观众。
——长沙重视境外文化旅游交流交往。开展2023“东亚文化之都”城市主题交流活动,中日韩文旅专家、学者共论城市发展,为中日韩三国城市分享文化发展理念、人文建设成果、推进艺术交流搭建重要平台。在今年举办的香山旅游峰会上,长沙正式加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来自全球37个国家(地区)的463位嘉宾聚首长沙、论道发展。同时,依托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等国际平台,长沙开展“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活动,组织湘绣、铜官陶瓷等特色非遗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长沙。
……
长沙最大的创新在于文旅供给创新。
长沙文旅供给有地域、有特色。长沙大手笔打造“一城一带三廊九区”旅游功能分区。“一城”指的是“快乐长沙”文旅体验城,“一带”指的是环长沙乡村游憩带,“三廊”指的是湘江百里画廊、浏阳河百里画廊、沩水康养休闲旅游长廊,“九区”指的是五一商圈文旅消费集聚区、南部融城生态文旅示范区、大王山文旅融合集聚区、泛马栏山文创时尚休闲区、高铁会展新城商务旅游区、湘江古镇群文化旅游区、影珠山乡村游憩体验区、大围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花明楼—灰汤红色旅游度假区。
不夜长沙,越夜越精彩。
有“空间差”,更有“时间差”。长沙夜文化带来夜经济,参与夜间游的旅客比例持续走高。长沙五一商圈、阳光壹佰凤凰街、梅溪湖·梅澜坊街区和红星街区相继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游展示着长沙的“AB面”,“A面”是长沙的喧嚣,热热闹闹的城市烟火,地地道道的长沙风味;而“B面”是长沙的宁静,如红星德思勤书店是长沙首个“24小时不打烊”书店,如长沙岳麓山青年戏剧节主办地的凤凰街303阳光剧场,一入夜便可在这里欣赏很多原创戏剧曲目。
美景美食均不可辜负,游客打卡大长沙美食城寨。
有“共性美”,更有“个性美”。这几年,散客化旅游带来全域化需求。依托“山、水、人、文”等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长沙形成了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体系,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长沙还玩得好一手“借势营销”。自媒体、短视频号等平台,长沙经常“刷屏霸榜”。各种节会活动,橘洲音乐节、“青春向未来”长株潭大学生音乐节、“长沙之夜”露天文艺演出等新颖策划,“收割”了一波年轻人。“100个爱长沙的理由”征集展示活动,在线上、线下再次掀起宣传热潮。
今年,长沙还举办暑期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发放200万元消费券、开展100余项促消费活动,让游玩有亮点、游客得实惠。
从需求侧的火热消费,到供给侧的优质产品,创意满满的新供给,让更多游客更愿意走进长沙,拥抱属于长沙的“诗和远方”。
一个路径:抓大项目、抓好项目是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文化旅游融合,不仅仅是产业发展问题,而应该凝结一个区域更为深层的思考——
为子孙计,我们要用怎么样的方式传承文脉、发扬文化?
为发展计,我们要引什么样的文旅项目,创一片怎么样的新经济?
为未来计,文化融合、文旅项目该如何造福于一方百姓?
这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文旅项目一度停摆。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沙首届旅发大会仍然释放较强的动能。
去年,首届旅发大会签约15个文旅项目,总金额达266.06亿元。这些文旅投资项目既包括公共文化供给,也包括特色新潮项目。
目前,长沙储备文旅项目261个,总投资1209.33亿元。今年以来,靖港古镇2.0版、宁乡资福窑景区投入运营,大王山欢乐云巴快乐“发车”,杜甫江阁面貌一新,长沙戏剧街即将启幕,华侨城欢乐谷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打卡浏阳小河乡,寻找向往美好生活。彭红霞 摄
文旅投资者为何青睐长沙?
在首届文旅融合发展论坛上,一些企业家的发言令人动容:“长沙是网红城市,手握‘流量密码’,我们期待把‘流量’变‘留量’”“长沙文旅市场的火爆折射出产业繁荣趋势。疫情过后,长沙文旅产业恢复发展步伐明显提速,显示出十足张力。我们看好长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是长沙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长沙举办旅发大会的初衷之一,便是释放一种信号:文化长沙,创意长沙,将打造文旅产业生态圈。
服务文旅产业链,长沙有一套自己的协同机制。
在文旅项目引进之初,市文旅广电局、市招商、市发改局等部门单位协同跟进,评估项目、对项目承载地功能分区、加快项目审批等。
项目引进后,长沙进行属地化服务,各个街道、社区积极跟进,企业需求在哪里、长沙服务的触手就跟进在哪里。
项目运营之后,长沙善于引进专业化市场力量,让其参与经营管理、整合优质资源,有利于增强发展特色。
延伸文旅产业链条,长沙优化传统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我们可以看到,大项目长沙多点支撑,小项目多业共生、多元融合。走进沩水风景区,一个个小而美的精品民宿带动餐饮发展、农特产品销售;走进比亚迪、晓光模具等工业企业,学生体验着“长沙制造”的魅力,感受着浓郁工匠精神;走进湖南高桥大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透露出别有韵味的非洲风情;走进都正街,原本的老工业基地遗址改造而成的剧院,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戏曲;走进湖南雨花非遗馆,学苗绣、打银饰、做蜡染,非遗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
——这里便是长沙:重视文旅项目“供给侧”改革,对文化品牌保持敬畏之心,对文旅服务有极致的细节追求。
探寻长沙高雅文化生活,从滨江文化园开始。
为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品质,长沙建立了由32家职能单位组成的假日旅游工作协调机制,出台了《关于提升假日出行体验 促进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从多个方面提升假日旅游供给品质,保障游客、市民的出行体验。
在今年的五一、国庆假期,长沙市各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如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牵头交办“五一”商圈体验式暗访问题,为“五一”商圈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市场监管局围绕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恶意退订等扰乱价格秩序等违法行为;市气象局及时发布假期期间的天气预报,为游客出行进行提示;市行政审批局12345值班电话24小时值班备勤等,为游客提供“畅心、舒心、顺心、暖心、放心、安心”的“六心”服务。
一片文旅蓝海,也让山水洲城与民同乐。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打造城市文化灯塔。
一个个文旅项目动工建设之时,也同步启动更新改造、道路设施建设等;一项项文旅消费措施,推动长沙文旅资源流量共享、互通;一份份奖补措施,带动村民打造民宿、投身农家乐……美景与人文、景区与百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文化之名,聚星城之力,筑未来之路。
恢弘的时代画卷精彩落笔,璀璨的明天就在前方。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提供)
作者:欧阳倩 李曼斯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张福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