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楹联里的湖南|寻找楹联文化传承的密码——邵阳楹联乡野调查
新湖南 • 今日视点
2023-08-12 08:54:25

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民间有着悠久的文化源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位于湘中腹地的邵阳,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名传潇湘。这里是楹联启蒙读物《声律启蒙》作者车万育的故乡,这里有“中国古楹联第一村”浪石村、“中国家训楹联文化镇”七江镇,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楹联之乡”。

夏至这天,湖南日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邵阳,探寻藏在其楹联背后的精神脉络。

遗产

推开黄昏掩映下的木门,浪石古村那些悠远的楹联故事从白墙绿瓦的四方小院中走来。青苔蔓草间,带着潮气和历史痕迹的石刻,向我们诉说着楹联主人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浪石村的石刻楹联,内容为“山林忧乐先天下,衡泌栖迟味道根”)

“山林忧乐先天下,衡泌栖迟味道根”,可以看出这副楹联的户主虽身居山林、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却并没有忘记家国天下,依然有着先忧后乐的情怀。“放眼相关天下事,入门且喜一家春”一联是由著名书画家何绍基所书,据说浪石现存的41副古楹联中,有7副是何绍基亲笔撰写,这也让浪石“中国古楹联第一村”的称号更具分量。

这里的楹联不仅与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完美结合,还将书法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三珠玉树庭前扰,五子经书室内香”一联,便是采用楷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浮雕而成,风格独特,功力颇深。

武冈市双牌镇党委书记刘艳告诉记者,为了让浪石古风留存,他们邀请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制定保护规划,并由专业古建筑修复团队修缮古民居,只为让浪石古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

浪石村古民居群航拍

此时,抚摸着遒劲有力的石刻,我能感受到一股蓬勃的力量在粗粝的凹痕中流动。也正是靠着这一股内在生命力,楹联文化才能在华夏大地上繁衍至今。

传承

在隆回,我们找到了“中国楹联之乡”和“中国家训楹联文化镇”。不同于浪石村的厚重,荷田与七江的楹联文化更加鲜活。

作为“中国楹联之乡”的荷田自古重视楹联文化,一次次婚、丧、寿、建活动,也成为人们创作、交流、传抄楹联的契机。邵阳市楹联家协会主席邹宗德告诉记者,隆回正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县培养100名教学名师,将楹联文化传承工作落到实处。

在这里,前隆回一中校长马轶麟为我们搬出了一箱他珍藏的古籍,只见泛黄的书页上记录着曾国藩所创作的楹联,那一列列极其对称却不再清晰的文字,隐去的是岁月的故事。

马轶麟收藏的楹联手抄本

当车辆驶入隆回七江镇,我们看到道路两旁闪过一副副红色牌匾,那些刻着修身治家理念的楹联悬挂在每家每户的大门口。七江镇村民刘期美告诉记者,他们家门口对联的寓意为“孝”和“德”,他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孙后辈,要将忠孝美德的家风种子代代传递。这也是“中国家训楹联文化镇”的风貌与传承。

随后,我们跟随当地书法爱好者深入田间,只见这些穿着白衬衣黑西裤的农民,手拿笔墨纸砚,在蓝天旷野间书写热爱,这一刻,他们笔下的对联有了灵魂。 

离开之前,我们在邵阳县岩口铺中心完小观看了一堂生动的声律启蒙课。孩子们齐声诵读:“岩对岫,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他们所学的正是车万育所著的《声律启蒙》,或许这位“性刚直”“学问赅博”的清代进士并不为现代人熟知,但他所著的《声律启蒙》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还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等虚实应对,是影响极其深远的蒙学经典,是孩子们学习楹联、熟悉对仗、了解声律的第一课。

邵阳县岩口铺中心完小六年级学生正在上声律启蒙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一声声稚嫩有力的诵读中,楹联传承的火种已悄然种下。我们知道,它还将在稚子诵读间、百姓笔墨间、家风书写间,一代一代永不停息地流传下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撰文/张嘉诗 朱玉文 

编导/张嘉诗

摄影/邹尚奇 

剪辑/周林熙

设计/陈青青

责编:姚懿轩

一审:周红泉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