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置管常用于化疗、长期静脉营养、高浓度药物及其他有可能损伤外周血管药物等的静脉输注,大大降低了因药物外渗导致的外周血管的损伤、组织坏死或局部静脉炎等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但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导管相关性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指置管后导管所处静脉或邻近静脉导管外壁或导管内壁血凝块的形成。是血管内置管常见的并发症。血管内置管常见的有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植入式输液港(Port)。导管相关性血栓不仅导致导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并且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最为严重的是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栓塞(PE)。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机制
静脉置管后血栓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原因是置管过程中对静脉内膜的损伤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置管过程中,导管的插入会对静脉内膜造成损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和血小板的聚集,从而促进血栓形成。此外,置管后导管的存在会改变血流动力学,使得血液在导管周围形成漩涡,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
1.与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
置管病人常处于与疾病相关的特殊状态,而这些状态常与血栓高危因素重叠,如手术、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等,癌症病人尤其是血液肿瘤、肺腺癌、淋巴瘤等,因为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相较于其他病人更高,容易形成血栓。
2.与导管相关的危险因素:
(1)导管管径,大管径、多腔导管有更高的血栓发生率。导管占据血管管径会影响原有血流状态,造成血流湍流和瘀滞。
(2)导管的材质,相对质地较硬的材料会加重置管静脉的机械刺激,引起内膜损伤。
(3)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为血流速度较快的上腔静脉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处。
3.与操作和治疗相关的危险因素
(1)置管环节反复穿刺、推送导管会加重内膜损伤,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在化疗前2天置管可降低血栓性静脉炎的风险。
(2)不规范冲管封管
如何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栓?
主要表现:患者置管侧肢体有红肿热痛、液体输注不顺、抽不到回血。
影像学诊断:首选超声学诊断
如何预防静脉置管后血栓?
静脉置管后血栓的预防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置管侧硫酸镁湿热敷、喜疗妥外涂。适度活动置管侧肢体,做握球运动、避免置管侧肢体提重、过度外举、旋转等。
2.高危肿瘤病人进行个体化预防性药物抗凝,如利伐沙班、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钠等。
3.规范的置管操作,规范使用和维护导管,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和置管血管,建议导管外径和置管静脉内径比值≤45%
4.密切监测血栓发生的可能,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增粗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如何处理已经发生的血栓?
如果已经发生了静脉置管后血栓,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具体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湖南省肿瘤医院淋巴瘤血液内科 周立清 李媛媛
责编:王思贤
一审:王思贤
二审:张丽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