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益方之言㉟|可能很多益阳人都不知道,“背榜”与“名落孙山”是一个意思
新湖南客户端
2023-07-25 08:20:52
首页头条收录

待诏·背榜

乡下的剃头匠被称为“待诏”。因为音如“代周”,不少人莫名其妙。

待诏就是等待诏命。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唐初,置翰林院,凡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等有专长者,均待诏值日于翰林院,给以粮米,使待诏命,有画待诏、医待诏、棋待诏等。唐玄宗时以待诏名官,称翰林待诏,掌批答四方表疏,文章应制等事。明清时,翰林院中仍置有待诏,掌校对章疏文史,但地位低微,秩从九品。

宋、元时期民间开始尊称手艺人为待诏。吴方言里,手艺人都称待诏或大夫。《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裱褙铺里)璩待诏问:‘府干有何见谕?’虞候道:‘无甚事,闲问则个。’”《水浒传》第四回:“智深走到铁匠铺门前看时,见三个人打铁。智深道:‘兀那待诏,有好钢铁么?’”其中,《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里玉匠、装裱师等都以待诏、大夫混称。这是农村称理发师为“待诏”的一个源头。宫里理发的待诏兼剃须、挖耳等服务,这一职位的手艺人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地位自然更不一般。

民间称理发匠为待诏应还有一个重要的来由: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对汉人强制满化,强迫汉人改成满人的发型(像影视剧中的清人一样,前面剃光,后面留辫子)。本来明朝男人一般都是满头长发的,清廷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迫剃头。对于这种羞辱人格、国格的做法,汉族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以死抗争。在此对抗局面下,清朝统治者将剃头任务交给军队,理发匠就是奉旨剃头,碰到留着明式发型的人抓了就剃,不愿剃就杀头。明末清初有一首流传很广的《剃头歌》:“闻道头需剃,如今尽剃头。有头皆要剃,不剃不成头。头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这些军中理发匠也名为“待诏”。后来,这种对抗逐渐淡化,军中的理发匠转到民间,但他们的“待诏”之名也保留下来了。

背榜,指考试名列榜末。因为列为最后一名者,位于最下,好像背着上面的榜。与“背榜”相对应的是“榜首”。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担榜状元》:“宋·赵升《朝野类要》云:‘第五甲末名为担榜状元。’按今有背榜之称,背负与担荷,其义一也。”明清科举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而宋代的进士分五甲。“第五甲末名”即是录取的最后一名。“担榜”后加个“状元”,就像今天说的“倒数第一名”,有调侃意味。

李劼人《大波》:“(那篇特稿)也是高等学堂速成师范班背榜毕业,自称教育大家李俊的杰作。”

不过,有一个概念必须弄清楚。科举时代位列榜末的最后一名,是最幸运的人。有一个成语“名落孙山”,见于宋·范公偁《过庭录》:吴地有个叫孙山的才子,说话诙谐。赴乡试时,邻居将儿子托给他同往。结果,邻居儿子没有考上,而他自己以榜末中举。他先回。邻居问起其子,孙山答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说本人孙山是举人的最后一名,但你儿子还在孙山的后面。孙山含蓄、机智地说出结果,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

现代学校教育兴起后,张榜公布的往往是全班、年级的成绩排名,位于榜末的背榜者,就是最失败的人。

“背榜”的同义词为“末名”,也叫“末把子”。益阳人往往将此处的“末”读成了“摸(mō)”,是漫读。

(感谢唐宋轩宋喜梅女士对本期视频场地、字幕的支持)

主讲人简介:

谢国芳,益阳沅江人,益阳日报社高级编辑、益阳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其方言研究专著《益阳方言寻根说字》为益阳市社科重点项目,获益阳市社科成果特等奖、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

(如果您有方言想求解、不同理解想探讨,欢迎识别二维码、加入微信群!我们一起来讲益阳话、解益阳话,享受方言带来的温暖情绪,和表达情感时的精准。)

策划:邢玲

执行:杨玉菡

制作:湖南日报社益阳分社

责编:陈伟

一审:杨玉菡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