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永兴县的板梁古村。 吴希 摄
游客在板梁古村游玩。 吴希 摄
谈雅丽
过一座青石板桥,就到了板梁古村。
桥是接龙桥,村民进出板梁古村的必经之路,相传最初是明朝成化年间由族人刘氏修木桥,后翻修成了石板桥。三孔九板,桥面的青石板被行路人磨得光滑发亮了。桥下流淌的九山河,河水清浅,河底铺满碧翠的水草,随水流款款摆动,烟雨正密织着一张细网,笼罩在青砖、黛瓦、翘檐的古村落上空。我想象自己来这里走亲戚,沿青石板走到古村门前,我的姑姑、伯伯在青砖屋里住了一辈子,见来贵客,必要端出高亭宴礼,八仙木桌,十盘九碗,笑脸相迎。小时候我随父母来,穿花裙,吃了这家吃那家。但现在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一脚踏进的是六百年来的古村村史。
石板路直通村口浓翠的树荫下,树下并排放着几张矮小的木桌木椅。我不着急游山玩水,只管悠悠然、消消停,感受着古村放慢放缓的节奏,不必慌张,我要坐下来吃一碗冰透的凉粉,古城等在此地已经千年百年了。
卖凉粉的老汉戴着破旧的草帽,木桌上放了几枚碧青的凉粉果,他满脸堆笑,忙不迭地在透明的凉粉碗里加蜂蜜加红糖。乍一看凉粉像冰块,更像琥珀,我端了一碗细细品尝,这真是我平生吃过最好的凉粉呀,冰彻彻,透透亮,冰冰凉,甜滋滋,暑气顿消,回味无穷,这里也幻化成梦境里的人间仙境、神仙府地。
我抬头看,丘陵高地立着一栋古香古色的阁楼,青砖黛瓦,飞檐翘壁。老人说这是古村里的望夫楼,那时候板梁是古商埠之地,男人常年在外经商,妻子持家守节,早上在庙里烧香祈福,晚上就坐在望夫楼远眺祈盼。望夫楼原来直对着九山河,九山河直达湘江,妻子看到九山河上的船楫,就知丈夫已远道而归,立刻飞奔了去迎接,这正是“幽梦三千里,相思一望中”的情景。后来古村修复,九山河改道,绕村一周,望夫楼上不再等着痴情少妇,但见绿树成荫、渌水长流。
从古巷弄里往上走,十几级石台阶后,不期然就到了龙泉古庙,古庙曾经是城隍庙,老百姓到这里求官求财求平安,“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但香火缭绕的古庙内已经空荡了,只剩下青石香炉里留有旧时的余烬。古香古色的松风私塾毗邻而立,这座家族私塾为明代建筑,由小朝门、天井、塾舍三部分构成。先祖来自皇家后裔,崇文习武,从私塾走出的七品以上的官员、学士就达300余人,近代名人数十人,传说有“七子八秀才”的故事,不过私塾也空荡荡了,不再有书桌、学子,或有门前石柱记得先生挥动教鞭轻风一样拂过学子的衣衫。屋内靠墙立着六块古旧的牌匾,沾满尘灰。“龙泉无语读芳书”“家山落日照苍亭”,这都是极雅致的对联,但六块牌匾没有哪块是对称的,另一块匾早已走失,它们在暗蓝的时空中遥遥相对,仿佛面向过去滚滚扑落的尘灰。
远处的文峰塔掩映于绿树红花中,近处纵横交错的古巷如此相似,一律的青石板,串连起一座座青屋,一律青墙青瓦,回廊幽深,让前来探古访幽的我们迷失在村落中,不知身在何处,心在何处了。于是,三二人相约,循着古城的路标箭头一步步走进古村落传说里。一夜官厅是曾国藩的部将刘昌松所建,曾国藩以“树勋桑梓”额其堂。遭族人反对,刘昌松带来军队,一夜强行修成。还有刘昌悦厅、刘绍连厅、刘参厅,都是古村落里保存完整的建筑,木雕精湛,屋内大多是三进、二进民居,中轴对称,中有天井,磨砖铺地。刘绍苏官至浙江漕运,想来受了江南园林的影响,所以石雕、木雕更加典雅古朴,天井“方”,藻顶“方”,中堂地砖呈“圆”图案,以天方地圆,前厅天井鲤、龙组雕石无不异常精美;刘绍连厅木雕工艺精湛,浮雕、阴刻、双面镂空雕,鱼龙同体的马头墙堆雕,雕梁画栋,极尽能事。板梁古村的建屋人,或官或商,都在村落建筑中费尽心机,要建成独一无二的祖屋,做了长远的打算,这样的房子传至子子孙孙,庇荫后人。
极其精美的厅屋大多保存完整,但房子里的人却早已不知去向。有人搬到镇上城里居住,有人远走他乡。古村落只是作为一处旅游景点敞开,接受游人的赞美和叹息。在我看来,它们真正生命力从人们搬离房子那一天就结束了,青屋只是成为保存时间和记忆的一个容器,它不再装进新的生命,而是加快了腐朽的速度。在一处残破的民居前,我不期然遇到满树的凌霄花盛开,那娇艳火红的花朵映照墙壁,直扑青屋,对应于濒临破塌的楼屋,仿佛要把古村重新引燃点亮。
板梁有上村、中村、下村三座村子,最热闹时有八千多村民居住。每个村落都建有宗祠,三大古祠村前排列,背靠象岭平展延伸,依山就势,古驿道穿村而过通两广。宗祠内建有亭堂、戏台、天井,祠堂前面都建有一池荷塘,靠山依水,风生水起,自然就有好风水。各村都有几眼泉水围绕古村流淌,它们发源于山背的莲花石,慢慢汇集成了一股韵泉,流向村落,流向了九山河。
我们在巨大的金叶树下留恋,在古村商街的五彩伞下摆拍,在三井相连的泉边捧饮清凉甘甜的泉水,在箭楼惊见楼顶放置的木棺材,在回龙茶轩里看到老人悠闲地喝茶打麻将。或许,古村落的变迁对他们来说已无足轻重了,他们是老屋的最后守护者,他们一辈子生活在这里,虽然后辈已离开村落,不复回焉。
我告别了板梁的父老乡亲,沿着青石板一直往前走,郴州市文联的欧阳仪副主席对我说,她曾经在板梁古村扶贫,当初为了修缮这个古村落,政府支持,当地人筹资,光是修补残缺不齐的石板路,为了找到和以前一模一样的石板,就历经几年,花费了很大的功夫。
我们在尽力对美的事物,对活色生香的传统文化进行挽留。田野里的那些古村落,它们持久生命力会在哪里?我看到了板梁之美,找回了板梁记忆,我还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答案,那就是古村落兴衰的密码。
责编:刘瀚潞
一审:杨丹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