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湘江周刊·湘韵丨再见大湾
新湖南 • 专栏
2023-07-07 08:22:31

文热心

十年后,再见大湾。

十年前,湖南日报与省民协开展“记住乡愁”采访活动,笔者在大湾——桂阳县西北角的一个村子收获的既有欣喜亦有沉重。记得,当时站在入村石马栓前,很有点“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慨。国家层面的保护古村落行动,基于的就是一个严峻事实:流行风正让承载厚重的古村落日益消逝。十年过去,眼前的景况让笔者精神为之一振:通村不再是砂石路,象征着荣耀的牌匾不再蒙尘,门前象征着威严的“狮抱鼓”也不再掩藏在草丛中,残垣断壁已整理一新,被烟熏得黧黑的雕梁画栋又露出它们本来面目……

据主持村政的人说,这里已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夏寿田的榜眼第和夏氏宗祠中的大戏台是全省保护文物。一番动作,大湾如擦掉污腻的美妇,容光焕发,佩玉叮当。

大湾有名了,城里乡村旅游打卡地,研学者考查的实例,6月中旬的一天,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率领的湖南省作家培训班学员也前来采风。担任讲解的是村主任,一位女性省人大代表,虽然说的桂阳普通话,但所讲的“大湾故事”也还让人听得明白。

从破败走向振兴,从闭塞走向开放,这是十年后的大湾。

人们来大湾,除领略乡村的风光外,还因为这里有故事,历史上出过榜眼郎。

大湾的兴,兴在两代出了高官,即第一代的夏时举人出身,在清朝同治年间官至陕西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御赐一品封典,诰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夏寿田是夏时的儿子,在光绪年间省试中了第八名进士,殿试则被钦点为榜眼。

父子都做高官,走的都是科举晋升之路,堪称传奇。

夏时虽然也饱经官场风雨吹打,可比起儿子夏寿田的经历来算是寻常的。夏寿田身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之时,国体变更,时代跨越,身处机枢的他,官运、命运是那么跌宕起伏。经历过八国联军蹂躏京城,随着慈禧太后避难西安;进入袁世凯秘书班子,支持袁世凯称帝,随着“洪宪”帝位的倒塌和生命的终结,也就受到通缉……躲避、奔丧,京城、天津、上海到衡阳,再到常宁转到桂阳,这条官道上,奔忙着抬着夏寿田轿子的脚步。正是身处大变局之中,他的人生色彩是那么丰富,仅送一顶“遗老”的帽子是对他的不尊。在上海做寓公时期,因为杨度,又与中共地下党发生了往来。他的帮助让周恩来记在心里,因此也就有新中国成立后指示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为其修墓之事。为这些故事找到根据,大湾人舍得花心血,追寻到了握有“秘密”的海外夏氏后人。

从传奇走向实在,从刻板走向多元。十年后的大湾一改思维定势。

人们来大湾,注目的还是那栋榜眼第。

博得功名,建功朝廷,封妻萌子,自然光宗耀祖,而建“第”筑“堂”,就是体现最好的体现。

这种第,那种堂,早超出了“住”的范畴。

这种房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西方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说法,而像榜眼这类似的中国乡村建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部书,一个世界……

这种房子的格局、规模,甚至用材都与国家体制密切相关,开几条门,几进几出,都得符合朝廷的规矩,越制就得受到查处,轻者撤职查办,大者以“谋反”论处砍头、流放……夏氏父子能够建起“精致”的榜眼第、夏氏宗祠、家庙,就因皇家有一个“准”字。这就是一种政治文化。

中华文明的许多突出特性都可以从中找到印证元素。无论榜眼第,还是家庙、夏氏宗祠,都是三进三出,天井是连接进出的一种结构,体现的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那种柱座下方上圆体现的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那种靠路边墙壁采取弧形的砌法,既不占交通要道空间,又免了引车卖浆者车担磕磕碰碰之苦,讲究的是“敦仁讲让,雍睦成风”的交往之道……至于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都可以从建筑中找到承载的实物。

透过“物”追“魂”,当然不是忙于生计者的自发,而是城里的吃“文化饭”的挖掘整理后的杰作,几部传记,一部《中国传统村落实证研究——大湾村》等足可印证。

大湾十年,从空壳到有了灵魂,从未知走向让人憧憬。

大湾变了。

也许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这里可以找到一个承载点;也许,乡村振兴,这里可以成为一个试验地。

责编:廖慧文

一审:杨丹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