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社区频道见习记者 田心 记者王薇
清澈美丽的小溪流上,有一座廊桥。桥的两侧均设置了座位,居民群众闲暇时可以在此处聊天休憩。站在桥上望去,溪水中散布的石头和小草相映成趣,不远处还有木制的水车模型,再远处可见岸边房屋整齐排列着,最远处的连绵青山则是一幅悦目的风景画。
溪流旁,一块田地绿油油的,充满生机活力。从其间走过,既没有泥泞的土地弄脏鞋子,也没有施肥的气味让人忍不住捂鼻。记者看到,田地后面的墙面上,写着一行标语:推行“六个一”创建美丽庭院,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
这是益阳市安化县柘溪镇大溶溪社区一隅。自柘溪镇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屋场建设等系列行动以来,辖内呈现出美丽、干净、整洁的新气象。“看着舒心,住着舒适,生活品质提高了。”一位村民笑着说。
党建引领推进顶层设计
大溶溪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谌晚菊介绍,“六个一”是指一园、一圈、一屋、一沟、一池、一凼,即一个规整的菜园、一个集中圈养畜禽的栏舍、一个堆放生产生活资料的杂屋、一条排水沟、一个可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粪池和一个将可腐烂垃圾转化为有机肥的沤肥凼。“我们会继续推广这种模式,让美丽庭院惠及千家万户。”谌晚菊说。为此,在屋场会上,大家商议72户村民共投入资金120万元,做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些在外的村民也纷纷打款回来,共同支持家乡建设。
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大溶溪社区进一步推进顶层设计。在去年5月召开的一次屋场会上,工作人员详细解读了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规定,明确提出要落实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前三包”,实行家禽圈养,保持河道清洁畅通。
此外,社区深入开展清垃圾、清污水、清塘沟、清违建、清杂物、清残垣断壁等“六清”,全面治理乱堆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建等“六乱”,并将“不得乱丢、乱扔”等卫生守则写入村规民约。
美丽庭院示范点。
“为引导村民重视环境治理,我们还将庭院卫生纳入文明评比活动之中,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一位80余岁的老爷爷感慨,自己在柘溪镇住了大半辈子,以前制度没有这么规范,大家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都比较随意。“现在党和政府管得好呀,我们都知道应该要怎么做了。”他乐呵呵地说。
志愿服务提高环境卫生意识
为带动更多居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大溶溪社区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队长谌丹是居委委员,也是一名党员。在她的引领下,志愿者们开展卫生清扫、环境巡察、违规整治等各项工作,并建立台账,认真登记、反馈、跟进相关事项,确保所有问题都能得以解决、所有政策部署都能落实到位。
志愿者们带头行动,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居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爱护环境、注重卫生的观念进一步加强。老党员、老干部们最先积极响应,自发利用闲暇时间捡拾“白色垃圾”。
谌丹表示,以前河道两边有肥沃的淤泥,不少群众在上面种菜。“由于好几年的时间都是如此,大家逐渐就习惯了,甚至默认为是自家的土地。”她回忆,居民邓爷爷就曾占用面积二三十平方米的河道区域,严重影响泄洪,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社区领导15天时间里4次上门劝说,志愿者们不断提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邓爷爷明白了其中的危害,不再违规种菜。
经过整治,如今河道畅通无阻,菜园规整有序。在公共卫生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居民群众的家居环境也越来越好。
溪流微景观打造。
居民老众(化名)笑道:“我是最不爱搞卫生的,现在养成习惯了,天天扫地。垃圾也会及时扔出去,这样住得舒服些。”他说,以前大家的房前屋后都放了杂物,看上去比较乱。如今出去散步,发现在外面堆东西的少了;去别人家做客,基本家里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变化太大了,主要是咱们的环境卫生意识提高了。尤其是从库区移民之后,大家住新房、盖新楼,休闲娱乐场所增多。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里,我们非常珍惜,就更要爱护。”老众骄傲地说。
柘溪镇社会事务办主任夏庆芝介绍,大溶溪社区是辖内人居环境整治的典例,但不是个例。“这几年里,我们通过强化党建引领、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制定完善了激励机制,并在具体的志愿实践活动中,传播讲环保、爱卫生的观念,普及低碳生活理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她欣慰地表示:“如今柘溪镇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建设美丽富饶乡村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
责编:梁原
一审:梁原
二审:任琼瑨
三审:何金燕